迷人的傳說
真的存在唯一的易經原文嗎?沒有。整個故事跨越了三千年的歷史。
易經並非由單一作者撰寫的書籍。它更像是一條智慧之河,匯聚了中國歷史中眾多思想的涓涓細流。
這條河流始於古老的占卜符號,隨著基本的卦辭與爻辭逐漸豐富,後來又加入了深刻的哲學註解。我們今天手中的這本書,只是這條河流在某個關鍵時刻的快照。
那麼,當我們翻開易經時,究竟讀到的是什麼呢?讓我們回到過去一探究竟。
原始的種子
商代甲骨文
早在書籍出現之前,商代(約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的人們便利用龜甲或牛骨加熱,觀察裂紋以求問祖先與神明的指示。
這還不是易經,但顯示中國文化長久以來透過固定的方法尋求指引,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周代數字符號
易經六十四卦的直接前身來自周代(約公元前1046年至前256年)。當時尚未形成文字,而是以數字與符號表達。
研究者在青銅器與竹簡上發現了這些早期形式:
- 簡單數字:如一、五、六、七、八、九等數字被用於占卜,代表陰陽與變爻的基本概念。
- 數字組合:這些數字被組合成早期的卦象,每組代表特定的結果。
- 圖形符號: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數字組合演變成我們今天所見的疊線卦象,通常沒有附帶文字。
重點是,六十四卦的結構早於我們現在所知的文字記錄。
歷史的快照
兩千二百年前的藏書
我們的探索跳躍至20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1970年代,中國馬王堆出土了保存完好的西漢時期藏書。
其中最重要的墓葬封存於公元前168年,內含多種絲帛與竹簡文獻,其中包括一部幾乎完整的易經版本,文中稱為周易。
歷史的重寫
這部兩千二百年前的版本證明易經隨時間演變,與我們今日所讀的版本不同。差異雖小,卻意義重大,顯示文本在標準化之前的理解狀況。
直接比較可見漢代時期文本仍在變動中。
特徵 | 馬王堆絲帛文本(約公元前168年) | 傳世文本(王弼,約公元226-249年) | 意義 |
---|---|---|---|
卦序 | 序列不同,似乎非標準排列。 | 熟悉的文王序列。 | 顯示現行標準序尚未普及。 |
卦名 | 部分卦名不同(如乾為键,坤為川)。 | 現今通用的標準名稱。 | 反映語音變化或不同的卦象概念理解。 |
文本內容 | 部分判斷與爻辭用詞有異。 | 標準化且具哲學詮釋的內容。 | 顯示文本仍具流動性,且各地或學派解讀不同。 |
注解 | 包含繫辭傳(大傳),但形式不同。 | 十翼通常與核心文本分離。 | 引發注解何時及如何成為書中不可分割部分的疑問。 |
這些差異告訴我們什麼
馬王堆文本是易經傳統中珍貴且較早的快照,但並非純粹意義上的「原始」版本。
它展現了文本河流中的一支,證明易經原文並非一成不變的書籍,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傳統,擁有多個版本,彼此競爭影響力。
經典的誕生
王弼是誰?
我們的旅程來到一位卓越學者的心智,他塑造了易經未來一千八百年的面貌。他就是三國時期的天才王弼(226–249年)。
身處動盪年代,王弼是「玄學」運動的領袖之一,這些思想家從老子、莊子及易經等經典中尋求更深層的意義。
哲學巨作
王弼肩負重任:編輯周易並撰寫註解,闡明其核心思想。他反對當時以複雜數字、星象與神秘主義覆蓋文本的潮流。
他剝除這些層層包裹,將易經視為深刻的哲學著作,運用道家思想解釋六十四卦為掌控萬物變化的自然法則象徵。
版本的正典化
王弼的註解與編輯版本清晰且深刻,迅速成為標準文本,並被朝廷學者採用,成為官方版本。
這個版本成為後世中國註解的基礎,也是理查‧威廉(Richard Wilhelm)德文譯本的依據,後由凱瑞‧F‧貝恩斯(Cary F. Baynes)翻譯成英文。
我們大多數人手中的易經,正是王弼三世紀哲學再詮釋的直系後裔。它真實且具力量,但透過他的獨特視角呈現。
重新定義「原文」
年代越久遠越好嗎?
這段歷史引發疑問:馬王堆文本因年代較早,是否就比王弼版本更「正宗」或「優越」?
答案並不簡單。若將王弼的哲學層面視為扭曲,便忽略了易經持久生命力的關鍵。他的工作非變形,而是深刻的演進,助易經從占卜手冊蛻變為永恆智慧之書。
跨越時代的對話
我們可將易經視為跨世代的對話。早期周人加入核心符號與判斷,後來與孔子相關的學者增添了十翼的道德層面,王弼等思想家則賦予新的哲學深度。
今日使用易經,不僅是運用古老的占卜工具,更是參與一場跨越三千年的變化、策略、道德與宇宙本質的對話。了解這段歷史,讓每次解讀更豐富,能聽見文本中多元的聲音。
重在精神而非文字
最終,尋找「真正」的易經原文或許本身就錯失重點。真正的原文不是一組文字,而是其背後的系統:六十四卦的優雅結構與陰陽動態原理。
文字則是人類對這永恆結構的精彩且不斷變化的詮釋。
航行於智慧之河
如何選擇譯本
這段歷史認知能指引我們今日如何接近易經。選擇版本,就是選擇踏入文本河流的哪一段。
大多數流行的英文譯本,包括威廉/貝恩斯及理查‧約翰‧林恩版本,皆基於王弼文本。這並非壞事,代表你正在使用哲學經典的版本。
對早期版本有興趣者,可參考愛德華‧肖尼斯(Edward Shaughnessy)等人譯出的馬王堆文本,提供有趣的比較視角。
- 追求哲學深度:建議從優質的傳世文本譯本開始,這是易經全球影響力的基礎。
- 歷史研究:將傳世文本譯本與馬王堆手稿譯本並置比較,親自體會變化。
- 查看導讀:優秀譯者會明確說明其所依據的文本與翻譯方法,這是最重要的指引。
帶著歷史的耳朵閱讀
有了這些知識,我們能以「歷史的耳朵」來閱讀易經。
讀到簡單的爻辭時,想像它是周代占卜師的樸實實用符號;讀到十翼章節時,聽見早期儒家學者對道德與宇宙的思考;讀到受王弼思想影響的譯文時,欣賞其中細膩的道家哲學。
結語:不斷延續的脈絡
我們的旅程從古老的骨刻數字,跨越兩千二百年前的絲帛手稿,最終抵達三世紀哲學家那定義經典的卓越心智。
尋找唯一的易經原文不如欣賞文本動態、多層且生生不息的歷史。
易經持續三千年的不斷脈絡,正是因為它從未成為靜止的遺物,而是一條活生生的智慧之河,每一代都為這股洪流注入自己的聲音,確保它永續流淌。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