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易經》——一本充滿智慧與哲理的經典——並非其創作者當初所撰寫的原貌,會是怎樣的情況呢?
這個重大疑問推動了荷蘭學者Harmen Mesker的研究。他專注於古代中國的考古、語言學及新發現的古文獻,認為唯有回溯《易經》的根源,才能真正理解這部經典。他的研究聚焦於《周易》——《易經》的核心文本,並經常挑戰數百年來人們的既有認知。
本文將介紹Harmen Mesker是誰,並說明他開創性的研究方法。我們將透過實例探討他的成果,並討論這些發現對現代《易經》研究者的意義。這猶如一場穿越時空,回到古代中國那生動原始世界的旅程。
Harmen Mesker是誰?
要理解他的主張為何重要,首先必須認識這位學者本人。Harmen Mesker的研究建立在對中國早期歷史與語言的深厚理解之上,絕非憑空猜測。
漢學專家簡介
Harmen Mesker是位荷蘭學者,專注於商周時期的古代中國文化與文獻。他的研究成果可見於個人部落格、YouTube頻道,以及著作《The Original I Ching》,書中詳盡展示他的研究過程。
他的權威來自於對中國最古老文字的解讀能力。他不僅是哲學家,更像是一位語言偵探,專精於古文字學,即研究古代書寫系統。
他研究最早期的漢字,幫助他理解《周易》在原始語境中的意涵。
- 古文字學與上古漢語
- 出土文獻
- 周朝歷史與禮儀
這使他能以最初撰寫者的視角解讀《易經》,而非後世注釋者,透過比較同時期骨甲文、青銅器銘文與竹簡上的語言,還原原始意義。
傳統與原始的差異
Harmen Mesker研究的關鍵在於一個重要區別:易經(Yijing)與周易(Zhouyi)並非同一文本。人們常將兩者混用,但它們其實是相隔數百年形成的兩個不同層次的文本。
核心:《周易》
周易是文本的原始部分,來自西周時期。它僅包含64卦、卦名及每條爻辭中簡短且常令人費解的語句。
它很可能是一本實用的占卜手冊,涉及西周的實際事務:戰爭、農耕、皇家狩獵、祭祀與朝廷任命。語言具體且直白。
經典:《易經》
易經,或稱《周易經》,將周易文本與後來的「十翼」注釋結合,這些注釋主要在戰國晚期至漢代期間加入。
十翼將實用的周易轉化為我們今日所知的哲學經典。這些後來的作者受早期儒家與道家思想影響,賦予文本宇宙觀、倫理、自我修養及陰陽平衡等哲理。
這個差異不僅是學術細節,而是考古解讀的基礎。要理解原始結構,必須先辨識並剔除後來的附加層。
特徵 | 周易(原始文本) | 易經(經典文本) |
---|---|---|
時代 | 西周(約公元前1046-771年) | 文本+戰國/漢代注釋(約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 |
內容 | 六十四卦、爻辭 | 周易文本+「十翼」注釋 |
主要用途 | 實用占卜(戰爭、收成、禮儀) | 哲學探究、宇宙論、倫理、道德修養 |
語言風格 | 古樸、具體、常為直譯 | 抽象、象徵、哲學性 |
Mesker的考古學方法
Harmen Mesker解讀《易經》如同考古學家挖掘遺址。他試圖小心剝除層層堆積的土壤——在此指數百年的哲學注釋——以揭露底下的原始結構。
古語言的優先性
基本理念很簡單:文本必須以其時代語言來閱讀。漢字在三千多年來意義變化巨大。一個在公元前1000年代表「河流」的字,到公元200年可能變成「危險」或「流動」,再到公元1000年則可能更抽象。
用漢代字典來理解西周文本效果不佳。這就像用現代英語字典來讀《貝奧武夫》,可能認得部分詞彙,卻無法掌握真正意義與文化脈絡。
研究工具
那麼如何還原這些古老意義?Harmen Mesker將《周易》中的字與同時期其他文獻比較。他的主要資料來源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書面記錄。
最重要的來源是晚商與西周的甲骨文,以及周朝的青銅器銘文。這些文本非哲學著作,而是記錄真實生活事件。甲骨文可能記錄國王詢問牙痛或即將來臨的戰事;青銅器銘文則可能紀念軍事勝利或皇家贈禮。
當《周易》中的字出現在這些文物上時,提供了寶貴線索,顯示該字在真實、非隱喻語境中的用法,有助於理解其原始意義。
挑戰既有傳統
此方法需嚴謹自律,暫時擱置「十翼」及其哲學傳統。目標非證明孔子或王弼的哲學解釋「錯誤」。
而是要看文本本身在沒有這些附加層時的原貌。這是一種歷史復原行動。哲學傳統有效且深遠,但它是後來的層次。Harmen Mesker的工作是挖掘那層哲學之上所建的基礎。
此過程可歸納為五步:
- 分離原始周易文本,與十翼分開。
- 辨識爻辭中關鍵字或詞組。
- 搜尋該字在同時期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中的用法。
- 重建該字在實際語境中的原始具體意義。
- 重新解讀以此歷史根基的理解詮釋《易經》爻辭。
案例研究:第二卦
為了展示此方法的威力,我們來看第二卦坤。此例明顯展現考古解讀帶來的巨大差異。
傳統觀點
在傳統哲學的易經中,第二卦稱為坤,意為「地」或「順」,與第一卦「乾」相對。象徵陰性:大地、母性、順從、柔順及一切女性與滋養的象徵。
卦辭「坤元亨,利牝馬之貞」被解讀為透過柔和支持的行動而非強硬手段,達成成功。此解讀是整部《易經》哲學體系的核心。
考古學重新解讀
Harmen Mesker提出激進的替代說法。他指出坤字在西周文獻中極少出現,可能是後世學者選用的字。他認為原始卦象並非坤,而是形似且更常見的字:川。
在甲骨文與青銅器銘文中,川意指「河流」,常出現在關於旅程、行軍的語境中。問題實際上是:「是否渡過這條河?」
這個字的改變徹底改寫了卦象意義。卦不再是抽象的順從教訓,而是關於真實旅程的具體占卜,可能是軍事行動,涉及過河。所謂「牝馬之貞」變成對馬匹是否適合行軍的實際建議。
並列比較
當我們將兩種解讀並列時,差異最為明顯。傳統解讀看到隱喻與宇宙原理;重建解讀則呈現生動、具體的真實事件描述。
第二卦爻辭 | 傳統哲學解讀(坤卦) | Mesker重建解讀(過河) |
---|---|---|
卦辭 |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 「過川,利。牝馬之貞。」 |
初爻:「履霜,堅冰至。」 | 「遇到初期困難,需謹慎。」 | 「踏在河岸的霜上,堅冰將至。」 |
二爻:「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 「誠信正直,必有成就。」 | 「直線穿越平原,有利,無反覆。」 |
六爻:「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 「陰欲奪陽位,衝突爆發。」 | 「河邊平原的戰鬥,血色深暗帶黃。」 |
第一爻不再是早期困難的隱喻,而是指揮官計畫過河時的天氣報告。第六爻也非陰陽間的宇宙鬥爭,而是血染平原的殘酷戰役生動描寫。
這帶來的改變
這種考古學方法或許令人不安,似乎剝奪了《易經》的深厚智慧。但這是誤解了研究目的。目標非削弱文本,而是豐富它。
哲學錯了嗎?
首要疑問是,這是否否定了兩千年的哲學與靈性傳統?答案顯然是否定的。Harmen Mesker的研究並未抹去《易經》的豐厚遺產。
反而揭示《易經》是一部多層次的文獻。十翼的哲學意義是真實且強大的詮釋,指引了無數人。但它只是特定時期加入的一層。考古解讀則揭露更古老、不同的層次。兩者並不互斥。
豐富現代實踐
深入了解這層古老意義,能極大豐富現代學習者與文本的關係,帶來既紮實又令人敬畏的歷史真實感。
我們與原始使用者建立新的連結。理解「失羊」不再是迷失靈性道路的隱喻,而是西周氏族祭祀牲畜的實際經濟損失,跨越時空產生強烈共鳴,連結創造占卜的古人真實恐懼與期望。
此方法為現代實踐者帶來多重益處:
- 更深的歷史體會:提供窺見周朝世界的窗口,讓歷史鮮活起來。
- 釐清演變脈絡:幫助區分文本原本所言與後世聖賢詮釋之意,兩者皆具價值,卻非同一。
- 去神秘化層次:提供一層具體且實用的意義,免除複雜玄學概念。
- 更豐富的理解:使《易經》成為更複雜、多元的經典,既能欣賞青銅時代的原始占卜,也能體會古典時代的深邃哲學。
不斷演進的經典
Harmen Mesker的重要貢獻在於,將嚴謹、以證據為基礎的考古與語言學方法應用於《易經》,剝除層層注釋,呈現原始《周易》在歷史語境中的真貌。
他的研究非削弱《易經》,而是提升它,證明此文本比我們想像中更為複雜、堅韌且迷人。它是一部活生生的經典,持續展現其獨特魅力,既是窺探古代世界的窗口,也是映照人類最深層問題的永恆鏡子。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