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炳哲的禪宗批判:古老智慧如何洞察現代人的過勞危機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is a Buddhist scholar and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devoted over 20 years to studying Buddhist philosophy, mindfulness practices, and helping others find inner peace through Buddhist teachings.

Follow me on

無聲的流行病

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自由與可能性的時代。然而,一種深沉的疲憊感悄然籠罩著我們每一個人。這種疲憊並非睡眠所能消除,工作結束後,它依然盤旋在我們的心頭。

這便是我們疲憊社會的無聲流行病。

自由的矛盾

我們被告知可以成為任何人,達成所有目標。如今,我們不僅感受到服從的壓力,更承受著必須表現出色、成為最佳自我的重擔。

既然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自由,為何卻感覺如此受困與身心俱疲?這正是當代最深刻的矛盾。

我們被告知可以成為任何人,達成所有目標。如今,我們不僅感受到服從的壓力,更承受著必須表現出色、成為最佳自我的重擔。

疲憊的哲學家

韓炳哲這位韓德哲學家,為我們深刻剖析了這個問題。他研究我們的疲憊,解釋了我們的倦怠。

韓指出,我們現代社會,他稱之為「成就社會」,正從內部消耗著我們的能量。

東方視角

韓炳哲的獨特之處在於,他運用禪宗與道家思想來觀察我們的數位世界。他並非將正念視為提升效率的工具,也不僅把禪當作放鬆的方式。

本文展示了韓如何運用這些古老智慧,非為自助,而是進行深刻批判,改變你對日常生活與壓力的看法,賦予我們新的視角去理解為何我們如此疲憊。

揭開倦怠社會的面紗

要理解韓炳哲基於禪的批判,我們首先需明白他如何看待當前的狀態。他稱之為「倦怠社會」。

這個社會運作方式與過去截然不同,其問題源自內部,而非外在。

從紀律到成就

哲學家米歇爾‧福柯曾描述20世紀的「紀律社會」,一個由外在控制主導的世界,主要場所是監獄、軍營與工廠。

韓指出,我們已進入「成就社會」。新的重要場所是健身房、共享工作空間與企業辦公室。控制不再來自外部,而是內化於我們自身。

我們可以比較這兩種模式:

  • 紀律社會

    • 座右銘:「你不該」(來自外部的否定命令)。
    • 控制來源:外部(警衛、上司、機構)。
    • 結果:瘋狂、犯罪、所謂的「異常」。
  • 成就社會

    • 座右銘:「我們能做到!」(來自內心的正向壓力)。
    • 控制來源:內部(自我作為企業家)。
    • 結果:憂鬱、倦怠、焦慮症。

在成就社會中,人們不覺得被強迫,而是感覺自由,但這種自由卻孕育出一種更隱蔽的新型控制。

自我即計畫

韓談到Leistungssubjekt,即「成就主體」。這是現代人自願過度推動自己,誤以為這能帶來自我實現。

我們既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自己的奴隸。我們成為自己的企業家,不斷努力提升生活、身體與心靈的表現。

成就主體既是囚犯也是獄卒,困在自己築起的牢籠中。這牢籠非石牆,而是野心與生產的需求所構成。

正向的暴力

令人驚訝的是,韓認為我們倦怠的根源不在於負面情緒,而是過度的正向態度。無止盡的「我能行」成為一種暴力。

這種「正向的暴力」消除了韓所謂的「負性」,這並非壞事,而是「他者」——那些不被快速消費、理解與吸收的存在。

當一切都順暢、正面且易於接近時,外在的敵人或限制不復存在,心靈的攻擊轉向內部。

正如韓在《倦怠社會》中所言:「成就與行動的社會產生過度的疲憊與耗竭。」這種耗竭反映出一個抹去他者、缺乏真正心理健康的系統。

韓炳哲轉向東方智慧

面對這種內在壓力的危機,韓認為西方哲學傳統不足以應對。它們多建立於對立與衝突,難以診斷源自過度同質化的問題。

他轉向禪宗與道家,不為靈性慰藉,而是尋求精確的哲學工具。

為何選擇禪?

西方思想常以主體對客體、自我對他者的對立模式運作,是一種二元框架。

禪宗提供非二元的道路,超越此類非此即彼的選擇,提出能解決自我病態社會的概念。

它提供一種跳脫成就與表現邏輯的思考方式。

核心連結

韓的主要洞見是:成就社會對正向、透明與資訊的強調,直接排斥他所稱的本質「負性」。

這種「負性」非悲觀,而是未知、不明確、寂靜、神聖與「他者」。它是無法轉化為數據或商品的存在。

這正是禪宗的連結所在。禪哲學為「同質地獄」提供直接的解藥。

禪宗對空性(Śūnyatā)的強調,帶回抵抗資訊雜亂的深層虛空。靜坐冥想從持續的活動中奪回寧靜。師徒關係恢復了挑戰而非肯定自我的「他者」。

「無為」的力量

我們的社會被過度活動定義。我們覺得必須不斷行動、生產與溝通。

韓以道家的無為(Wu Wei,無為而治)對比,常譯為「無為」或「不做為」,意指順其自然。

無為非懶惰,而是一種深度專注,讓行動自然且有效地發生,無需自我驅動的狂熱努力。

想想你在安靜時刻忍不住查看手機的感覺。韓會說這顯示我們失去了「無為」的能力,這是禪與道家修行的核心。我們已喪失單純存在的能力。

深入探究韓的哲學工具

韓運用東方哲學具體且精準,猶如外科手術刀般剖析現代問題。

理解這些概念,有助於更深刻體會他的批判。

拆解工具箱

我們可以將韓的主要東方啟發概念整理成清晰架構。

概念 禪/道家根源 韓的應用
他者 (他者) 禪師的耳光、無解的公案、道的奧秘。 「他者」是慾望、發現與真實經驗的源頭,是我們難以輕易掌握的存在。在數位世界的回音室與自拍(「同質地獄」)中,他者消失,導致自我中心的憂鬱與倦怠。韓在《愛欲的痛苦》中深入探討此議題。
沉思生活 (Vita Contemplativa) 坐禪的修行,培養深度、非目標導向的專注。強調「存在」勝於「行動」。 這是韓對成就社會過度活躍生活(Vita Activa)的直接對立。沉思允許「深度無聊」,韓視其為創造力的必要狀態。這是一種非結果導向的存在方式,是靈魂必需的暫停。
儀式 (儀式) 日本茶道、嚴謹的冥想形式、修道院生活的結構化例行。儀式提供穩定的形式與象徵意義。 韓主張我們的「透明社會」為了「真實」卻淺薄的溝通,摧毀了儀式。在《儀式的消失》中,他指出儀式創造了可靠的世界與社群感。缺乏儀式,我們感到迷失,只剩短暫且不穩定的連結。

這些概念——他者、沉思與儀式——代表了社會在追求順暢正向過程中系統性拆解的結構化「負性」。

他者的重要性

對韓而言,失去「他者」是災難。它挑戰我們、驚喜我們,將我們從自我中拉出。它是愛、思想與文化的基礎。

在現代世界,一切皆透明且可消費。他者被「同質」取代。社群媒體演算法餵養我們已喜愛的內容,鼓勵我們將世界視為自我的鏡像。這導致心理疲憊。

沉思生活

「積極生活」已走向極端。我們不僅活躍,而是過度活躍。沉思生活非無所事事,而是另一種專注品質。

它是能夠持續停留於某物、無目的地凝視、完整思考一個念頭而不被打斷的能力。韓認為整個資訊經濟結構阻礙此能力。持續的通知流斷裂我們的注意力,使深度思考成為不可能。

儀式的力量

儀式賦予時間結構,賦予生命形式。它們是共享的習慣,穩定我們的存在。握手、共餐、宗教儀式——這些創造超越資訊交換的意義。

如今,溝通取代了共融。我們不斷交換資訊,卻缺乏穩定的形式。韓認為,缺乏儀式助長了我們的不安與憂鬱。儀式是時間的建築,沒有它們,時間成為單調且令人疲憊的流動。

實踐批判

韓的哲學是一種診斷,而非自助指南。它不提供五步驟逃離倦怠的方法。

然而,他的批判為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生活、與工作、科技及休閒的關係提供了強大框架。我們該如何應用這些批判?

數位排毒足夠嗎?

許多人嘗試以「數位排毒」解決倦怠。韓的研究顯示這遠遠不夠。問題不在於智慧型手機本身,而是手機加劇的成就與表現邏輯。

短暫的排毒無法改變內在必須生產與隨時待命的命令。真正的挑戰是改變我們對自我的認知,而非僅僅關閉裝置。

重拾沉思

韓的哲學邀請我們提出艱難問題,而非尋求簡單答案。它鼓勵一種個人化的哲學反思。

我們可以問自己:

  • 我上一次在沒有立刻拿起裝置填補空白時,經歷「深度無聊」是何時?
  • 我如何將有意義的「儀式」帶入日常?例如一個非數位的晨間儀式,像是全神貫注地泡茶。
  • 我在哪裡能尋找「他者」?可能是閱讀一本觀點不同的挑戰性書籍,進行需要真誠傾聽的對話,或是在自然中度過時光,抵抗一切優化的嘗試。

這些問題將焦點從「做更多」轉向「以不同方式存在」,嘗試在持續分心的時代培養沉思的能力。

敬畏的哲學

韓炳哲的著作是對現代狀況的重要且迫切的反思。他為疲憊的社會照出一面鏡子,揭示我們的現狀。

他的哲學強力結合西方批判理論與東方智慧。

診斷與處方

總結韓的計畫:他診斷出一個由內在表現壓力與過度正向驅動的「倦怠社會」。

作為哲學療方,他開出禪宗與道家中的「負性」。空性、他者、無為與儀式等理念,為我們這個過度活躍與自我中心的時代提供強效解藥。

凝視的持久力量

最終,韓的著作並非通往更快樂生活的指南,而是邀請我們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這是重新學習如何暫停、深度凝視,並以敬畏與神秘感與世界互動,而非將其視為一個待管理的計畫。

他呼籲我們恢復沉思的凝視,一種在寧靜中尋找意義的安靜觀看方式,而非僅在行動中尋找。在一個喧囂爭奪我們注意力的世界裡,也許最激進的行動,就是靜靜地轉開目光。

Rotating background pattern

與您的顧客分享品牌資訊。介紹產品、發布最新消息,或熱情歡迎顧客蒞臨您的店鋪。

Feng Shui Source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