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達摩禪宗:將禪宗帶入中國的高僧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is a Buddhist scholar and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devoted over 20 years to studying Buddhist philosophy, mindfulness practices, and helping others find inner peace through Buddhist teachings.

Follow me on

那人、那傳說、那心境

這幅畫面深入人心:一位目光銳利、蓄鬍的僧人,身披紅袍,或凝視前方,或深陷禪定。他便是菩提達摩,禪宗故事與武術傳奇中的關鍵人物。

菩提達摩的重要性無法言喻。他將禪宗(後稱禪佛教)帶入中國。菩提達摩被尊為初祖,開啟了直指人心、心傳心授的教法,延續至今。

本文將超越那著名的「面壁九年」傳說,探究這位真實人物、他與皇帝的驚人對話,以及他主要的教導——「二入四行」。

西行東漸的旅程

王子還是僧人?

這位重要人物在來到中國之前是誰?史料稀少且有時互相矛盾,導致他的出身成為爭議焦點。

多數人根據後世中國文獻認為,菩提達摩是南印度一位國王的第三子。這位王子放棄王位,出家為僧,師從般若多羅大師。

較早的記載《洛陽伽藍記》稱他為「中亞波斯人」。雖不常見,這說法反映佛教思想沿絲綢之路傳播的歷史。無論出生何處,他的目標明確:將直指心性的佛法東傳。

禪宗興起前的中國佛教

菩提達摩約於公元五世紀抵達中國,當時佛教已在中國紮根數百年,並獲得統治者大力支持。

但當時的修行多著重於外在形式,佛教依賴經典翻譯、興建寺廟、布施僧眾及繁複儀式,是一條學習與虔誠的道路。

菩提達摩帶來截然不同的重點。他教導尋求真理不僅在經書或儀式,而是透過禪定直接見性。

皇帝與僧人

菩提達摩生命中最著名的時刻之一,是他與梁武帝的會面,展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虔誠的梁武帝

梁武帝或許是中國歷史上對佛教支持最鼎力的皇帝。他斥資興建寺廟,度化數千僧眾,協助經典翻譯,並自我嚴格修持。

皇帝自認積累了豐厚的功德,渴望這位來自西方的新師父予以肯定。

功德的對話

皇帝召見僧人,兩人對話被記錄下來,成為禪宗重要教義之一。

梁武帝問:「朕為皇帝以來,建寺造經,供養僧眾,積累了多少功德?」

菩提達摩答:「毫無功德。」

皇帝震驚,追問:「那麼,聖諦的最高義理是什麼?」

菩提達摩說:「廣大虛空,無有聖物。」

皇帝困惑至極,最後問:「那麼,站在朕面前的是誰?」

菩提達摩答:「我不知。」

無功德的真諦

菩提達摩的回答非無禮,而是深刻教義。皇帝視善行為交易,是投資,期望來世或業報回報。

菩提達摩直指核心:任何期待回報、以「我」為受者的行為,仍陷於自我與欲望。此類行為雖表面善良,卻無法帶來真正自由。

真正的善來自無我,行為合乎法而不執著自我或結果。這是菩提達摩禪宗的核心思想。

他所言「廣大虛空,無有聖物」,指向超越概念與名相的究竟真理,無所執著。

最後的「我不知」是此真理的最高表達。他非裝作不知,而是指向超越「菩提達摩」與「皇帝」身份的真實本性,無法被執著。

見皇帝尚未準備接受此直指心性的教導,菩提達摩離開朝廷,北上而去。

九年面壁

菩提達摩行至嵩山少林寺,展開他生命中最著名且常被誤解的一段經歷。

壁觀修行

傳說菩提達摩在洞穴中面壁九年,專注至影子烙印岩石。此故事需深入理解。

他所行之法稱為壁觀,意即「觀壁」,非僅指凝視實體牆壁。

「壁」象徵心性本身。壁觀是深層禪定,使心穩固如壁,外界干擾與內心妄念無法穿透。此為心念堅定與當下的修行。九年無論真實或象徵,代表長期專注的修持。

慧可的虔誠

菩提達摩禪定時,學者慧可前來求法。他曾研習多種思想,卻未得滿足。聽聞少林大師,遂至洞穴。

初時菩提達摩未理會他。慧可不放棄,冒雪跪立洞外,雪積至膝,堅定展現求法誠心。

終於菩提達摩開口問其所求。慧可懇求傳授佛法。為證明決心與捨棄一切的誠意,傳說慧可割下左臂獻予菩提達摩。

見此至誠,菩提達摩收為弟子。此戲劇性行為象徵禪宗道路所需的完全誠心與捨離,甚至捨身捨命。

傳說與史實

菩提達摩生平被層層神話包裹,歷經數世紀添增其靈力形象。認真禪修者應辨別流行傳說與可能的歷史真相。

傳說/流行神話 歷史/學術觀點
菩提達摩創立少林功夫。 極不可能。少林武術可能早於他抵達即已存在。菩提達摩與功夫的連結多為明代後期所造,以提升武術地位。
他割下眼瞼以防睡眠,成為第一批茶樹。 這是迷人民間故事,象徵禪僧與茶的歷史淵源。茶作為輕度興奮劑,助長時間禪定中保持清醒。
他以一根蘆葦渡過長江。 這是典型宗教故事,常見於多種傳統,象徵其深厚的靈性成就與對物質世界的超然掌控。
他面壁九年,影子烙印岩石。 「九年」多為象徵長時間不斷的禪定修行。所行為壁觀(心念穩定),非字面凝視牆壁留下痕跡。

剝除這些層層包裹,菩提達摩的重要性不減,反而讓我們聚焦於他真正的教導核心。

教義核心

菩提達摩哲學的精髓,濃縮於與他相關的《二入四行》經文。此架構提供完整修行路徑,結合智慧與行動。

二入道門

菩提達摩教導,入道有兩大途徑。

其一為理入(理入),即直指見性之路。透過師徒指導,見眾生無論智愚皆具同一真性。此本性被迷惑與錯覺遮蔽,卻永不失去。轉迷返悟,心境寂靜,超越概念,與此本理合一。

其二為行入(行入),即循序漸進的行動之路,支持並深化理入所得之見解。對尚未即刻見性的修行者,此路著重於日常行為的淨化。此入包含四行。

四行指引

此四行為契合佛法的具體生活指南,非抽象規範,而是心境調伏的實踐法門。

  1. 受行(抱怨行

    • 理念:面對苦難不以怨恨回應,理解為過去業力所種因。無怨接受苦難,消耗舊業,避免新怨,斷惡循環。
    • 現代應用:此為培養堅韌的利器。非問「為何我遭此?」而是「我能從中學到什麼?」全然負責內心狀態,無論外境如何。
  2. 隨緣行

    • 理念:萬物因緣而生,無常無我。故不因順境歡喜,亦不因逆境悲傷。保持平靜,隨生命自然流轉,不執著結果。
    • 現代應用:修習不執著與完全接受。放下嚴苛期待與控制欲,隨遇而安,知「此亦過去」。
  3. 無所求行

    • 理念:凡夫常追逐名利、享樂與認同,無盡欲望為苦源。真自由在於無求,非消極,而是不被世俗慾望驅使而行。
    • 現代應用:培養內在動力,享受過程本身,而非僅著眼結果。此行鼓勵從忙碌追逐轉向內心滿足與不依賴外界認可的生活。
  4. 稱法行

    • 理念:法為本淨與空性真理。稱法行即從智慧與慈悲出發行事。實踐六度等美德,卻不執著於「施者」、「受者」或「施予」的觀念。純粹行動源於對眾生相互連結的理解。
    • 現代應用:將所有修行融入倫理與現實生活。將正念、智慧與慈悲帶入每個行為,從工作到人際互動,明白個人福祉與眾生福祉不可分割。

不斷傳承的脈絡

菩提達摩的遺產不僅在經典或傳說,更在於活生生的心法傳承。

傳法慧可

多年修行後,慧可問師:「我心已寂靜,還有何境界?」菩提達摩見慧可已達深悟。

遂正式傳法予慧可,立為中國禪宗二祖。此傳承象徵以菩提達摩的袈裟與鉢盂為信物,六祖以前代代相傳,象徵真實覺悟。

重新定義中國佛教

菩提達摩的到來是轉捩點,改變中國佛教的焦點。

他將注意力從學術、辯論及功德儀式轉向人心,指出心是束縛與解脫的根源。他的教導簡明堅定:「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堅定不移的心

菩提達摩所處的世界充滿動盪與變化,與我們現代相似。他的生命與教導傳達永恆訊息。

其修行核心——無論稱為「壁觀」或「理住」——皆是培養堅定不移的心。此心能承受苦難、隨緣而行、無所求,並從深刻智慧中行動。在充滿干擾與不確定的現代,菩提達摩禪宗之路提供一條深刻且實用的途徑,助人於內心找到穩定、清明與真正自由。

Rotating background pattern

與您的顧客分享品牌資訊。介紹產品、發布最新消息,或熱情歡迎顧客蒞臨您的店鋪。

Feng Shui Source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