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傳說、那心境
這幅畫面深入人心:一位目光銳利、蓄鬍的僧人,身披紅袍,或凝視前方,或深陷禪定。他便是菩提達摩,禪宗故事與武術傳奇中的關鍵人物。
菩提達摩的重要性無法言喻。他將禪宗(後稱禪佛教)帶入中國。菩提達摩被尊為初祖,開啟了直指人心、心傳心授的教法,延續至今。
本文將超越那著名的「面壁九年」傳說,探究這位真實人物、他與皇帝的驚人對話,以及他主要的教導——「二入四行」。
西行東漸的旅程
王子還是僧人?
這位重要人物在來到中國之前是誰?史料稀少且有時互相矛盾,導致他的出身成為爭議焦點。
多數人根據後世中國文獻認為,菩提達摩是南印度一位國王的第三子。這位王子放棄王位,出家為僧,師從般若多羅大師。
較早的記載《洛陽伽藍記》稱他為「中亞波斯人」。雖不常見,這說法反映佛教思想沿絲綢之路傳播的歷史。無論出生何處,他的目標明確:將直指心性的佛法東傳。
禪宗興起前的中國佛教
菩提達摩約於公元五世紀抵達中國,當時佛教已在中國紮根數百年,並獲得統治者大力支持。
但當時的修行多著重於外在形式,佛教依賴經典翻譯、興建寺廟、布施僧眾及繁複儀式,是一條學習與虔誠的道路。
菩提達摩帶來截然不同的重點。他教導尋求真理不僅在經書或儀式,而是透過禪定直接見性。
皇帝與僧人
菩提達摩生命中最著名的時刻之一,是他與梁武帝的會面,展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虔誠的梁武帝
梁武帝或許是中國歷史上對佛教支持最鼎力的皇帝。他斥資興建寺廟,度化數千僧眾,協助經典翻譯,並自我嚴格修持。
皇帝自認積累了豐厚的功德,渴望這位來自西方的新師父予以肯定。
功德的對話
皇帝召見僧人,兩人對話被記錄下來,成為禪宗重要教義之一。
梁武帝問:「朕為皇帝以來,建寺造經,供養僧眾,積累了多少功德?」
菩提達摩答:「毫無功德。」
皇帝震驚,追問:「那麼,聖諦的最高義理是什麼?」
菩提達摩說:「廣大虛空,無有聖物。」
皇帝困惑至極,最後問:「那麼,站在朕面前的是誰?」
菩提達摩答:「我不知。」
無功德的真諦
菩提達摩的回答非無禮,而是深刻教義。皇帝視善行為交易,是投資,期望來世或業報回報。
菩提達摩直指核心:任何期待回報、以「我」為受者的行為,仍陷於自我與欲望。此類行為雖表面善良,卻無法帶來真正自由。
真正的善來自無我,行為合乎法而不執著自我或結果。這是菩提達摩禪宗的核心思想。
他所言「廣大虛空,無有聖物」,指向超越概念與名相的究竟真理,無所執著。
最後的「我不知」是此真理的最高表達。他非裝作不知,而是指向超越「菩提達摩」與「皇帝」身份的真實本性,無法被執著。
見皇帝尚未準備接受此直指心性的教導,菩提達摩離開朝廷,北上而去。
九年面壁
菩提達摩行至嵩山少林寺,展開他生命中最著名且常被誤解的一段經歷。
壁觀修行
傳說菩提達摩在洞穴中面壁九年,專注至影子烙印岩石。此故事需深入理解。
他所行之法稱為壁觀,意即「觀壁」,非僅指凝視實體牆壁。
「壁」象徵心性本身。壁觀是深層禪定,使心穩固如壁,外界干擾與內心妄念無法穿透。此為心念堅定與當下的修行。九年無論真實或象徵,代表長期專注的修持。
慧可的虔誠
菩提達摩禪定時,學者慧可前來求法。他曾研習多種思想,卻未得滿足。聽聞少林大師,遂至洞穴。
初時菩提達摩未理會他。慧可不放棄,冒雪跪立洞外,雪積至膝,堅定展現求法誠心。
終於菩提達摩開口問其所求。慧可懇求傳授佛法。為證明決心與捨棄一切的誠意,傳說慧可割下左臂獻予菩提達摩。
見此至誠,菩提達摩收為弟子。此戲劇性行為象徵禪宗道路所需的完全誠心與捨離,甚至捨身捨命。
傳說與史實
菩提達摩生平被層層神話包裹,歷經數世紀添增其靈力形象。認真禪修者應辨別流行傳說與可能的歷史真相。
傳說/流行神話 | 歷史/學術觀點 |
---|---|
菩提達摩創立少林功夫。 | 極不可能。少林武術可能早於他抵達即已存在。菩提達摩與功夫的連結多為明代後期所造,以提升武術地位。 |
他割下眼瞼以防睡眠,成為第一批茶樹。 | 這是迷人民間故事,象徵禪僧與茶的歷史淵源。茶作為輕度興奮劑,助長時間禪定中保持清醒。 |
他以一根蘆葦渡過長江。 | 這是典型宗教故事,常見於多種傳統,象徵其深厚的靈性成就與對物質世界的超然掌控。 |
他面壁九年,影子烙印岩石。 | 「九年」多為象徵長時間不斷的禪定修行。所行為壁觀(心念穩定),非字面凝視牆壁留下痕跡。 |
剝除這些層層包裹,菩提達摩的重要性不減,反而讓我們聚焦於他真正的教導核心。
教義核心
菩提達摩哲學的精髓,濃縮於與他相關的《二入四行》經文。此架構提供完整修行路徑,結合智慧與行動。
二入道門
菩提達摩教導,入道有兩大途徑。
其一為理入(理入),即直指見性之路。透過師徒指導,見眾生無論智愚皆具同一真性。此本性被迷惑與錯覺遮蔽,卻永不失去。轉迷返悟,心境寂靜,超越概念,與此本理合一。
其二為行入(行入),即循序漸進的行動之路,支持並深化理入所得之見解。對尚未即刻見性的修行者,此路著重於日常行為的淨化。此入包含四行。
四行指引
此四行為契合佛法的具體生活指南,非抽象規範,而是心境調伏的實踐法門。
-
受行(抱怨行)
- 理念:面對苦難不以怨恨回應,理解為過去業力所種因。無怨接受苦難,消耗舊業,避免新怨,斷惡循環。
- 現代應用:此為培養堅韌的利器。非問「為何我遭此?」而是「我能從中學到什麼?」全然負責內心狀態,無論外境如何。
-
隨緣行
- 理念:萬物因緣而生,無常無我。故不因順境歡喜,亦不因逆境悲傷。保持平靜,隨生命自然流轉,不執著結果。
- 現代應用:修習不執著與完全接受。放下嚴苛期待與控制欲,隨遇而安,知「此亦過去」。
-
無所求行
- 理念:凡夫常追逐名利、享樂與認同,無盡欲望為苦源。真自由在於無求,非消極,而是不被世俗慾望驅使而行。
- 現代應用:培養內在動力,享受過程本身,而非僅著眼結果。此行鼓勵從忙碌追逐轉向內心滿足與不依賴外界認可的生活。
-
稱法行
- 理念:法為本淨與空性真理。稱法行即從智慧與慈悲出發行事。實踐六度等美德,卻不執著於「施者」、「受者」或「施予」的觀念。純粹行動源於對眾生相互連結的理解。
- 現代應用:將所有修行融入倫理與現實生活。將正念、智慧與慈悲帶入每個行為,從工作到人際互動,明白個人福祉與眾生福祉不可分割。
不斷傳承的脈絡
菩提達摩的遺產不僅在經典或傳說,更在於活生生的心法傳承。
傳法慧可
多年修行後,慧可問師:「我心已寂靜,還有何境界?」菩提達摩見慧可已達深悟。
遂正式傳法予慧可,立為中國禪宗二祖。此傳承象徵以菩提達摩的袈裟與鉢盂為信物,六祖以前代代相傳,象徵真實覺悟。
重新定義中國佛教
菩提達摩的到來是轉捩點,改變中國佛教的焦點。
他將注意力從學術、辯論及功德儀式轉向人心,指出心是束縛與解脫的根源。他的教導簡明堅定:「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堅定不移的心
菩提達摩所處的世界充滿動盪與變化,與我們現代相似。他的生命與教導傳達永恆訊息。
其修行核心——無論稱為「壁觀」或「理住」——皆是培養堅定不移的心。此心能承受苦難、隨緣而行、無所求,並從深刻智慧中行動。在充滿干擾與不確定的現代,菩提達摩禪宗之路提供一條深刻且實用的途徑,助人於內心找到穩定、清明與真正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