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作者究竟是誰?從伏羲到孔子,揭開千年謎團。

Xion Feng

Xion Feng

Xion is a Feng Shui master from China who has studied Feng Shui, Bagua, and I Ching (the Book of Changes) since childhood. He is passionate about sharing practical Feng Shui knowledge to help people make rapid changes.

Follow me on

一個問題,無唯一答案

關於《易經》或稱《周易》的作者究竟是誰,這是世界文學中一個偉大的謎團。這部重要經典並非出自單一作者之手。

《易經》並非某個特定時期由一人撰寫的書籍,而是在近千年的時間裡,經過多位先賢的共同編纂與演變。

跨越千年的集體創作

要理解它的起源,我們可以借用一句中國古語:「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意指「人間有三位聖人,世代經歷三個古代時期。」

這句話為我們提供了思考《易經》形成過程的視角。三位傳奇人物,分別來自三個不同時代,共同塑造了《易經》:神話中的伏羲、周文王與周公旦,以及哲學家孔子。

讓我們來探究他們各自對這部著名經典的貢獻。

神話的曙光

《易經》的起點不是文字,而是來自古代中國的符號。其基本元素源自一位遠古傳說人物。

傳說中的第一位聖人

傳說伏羲是三聖中最早的一位。他是一位神話英雄,相傳生活於約五千年前。

故事說伏羲細心觀察天地萬物,研究天象與地理,並注意到動物與龜甲上的紋路。

其中一個著名傳說描述他見到一匹「龍馬」從黃河中現身,背上帶有特殊的圖案,啟發了他的靈感。

八卦的誕生

伏羲從自然界的這些圖案中創造了八個符號,稱為三畫卦,亦即八卦(八卦)。

這些簡潔而有力的符號,每個由三條線組成,線條分為實線(陽)與斷線(陰)。

八卦及其象徵分別是:

  • ☰ 天(乾 Qián)
  • ☷ 地(坤 Kūn)
  • ☳ 雷(震 Zhèn)
  • ☴ 風(巽 Xùn)
  • ☵ 水(坎 Kǎn)
  • ☲ 火(離 Lí)
  • ☶ 山(艮 Gèn)
  • ☱ 澤(兌 Duì)

在這個早期階段,八卦僅是一套符號系統,象徵宇宙的基本力量。《易經》後來便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

經典的核心

在伏羲之後許多年,八卦符號被納入成為書面經典。這一重要轉變來自於兩位歷史人物,發生於新朝代的開端。

動盪的時代

我們從神話轉向歷史:約公元前11世紀,商朝轉為周朝的時期。

西周時代約從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時期。

故事的主角是姬昌,後來被稱為周文王。他在周族仍受商朝統治時領導族人。最後一位商朝君王殘暴無道,忌憚周文王的勢力,將他囚禁。

由八卦至六十四卦

傳說周文王在獄中深思伏羲的八卦符號。

他突破性地將三畫卦重疊組合,將八卦以所有可能的方式(8 x 8)組合成六十四卦,形成《易經》的結構。

周文王不僅創造了這些符號,還為每一個六十四卦撰寫了簡短且富詩意的文字,稱為卦辭。

每則卦辭都詮釋該卦的意義,並提供對其本質的洞見。

周公的爻辭

接下來的部分來自周文王的兒子姬旦,即周公。

周公是位受人敬重的領袖,協助建立周朝政權,並以智慧與仁德著稱。

他為《易經》增添了爻辭,為六十四卦中的三百八十四條爻線(64 x 6)分別撰寫具體文字,提供不同情境下的建議,常指示行動將帶來吉凶禍福。

古老的《周易》架構

周文王與周公共同創造了這部經典的核心文本,稱為《周易》。

它是一種占卜工具,結合抽象符號與文字說明。其組成如下:

《周易》組成部分 歸屬作者 說明
六十四卦(結構) 周文王 由八卦組合而成。
卦辭 周文王 為每一卦撰寫的簡短文字。
爻辭 周公 為三百八十四條爻線撰寫的具體文字。

這部核心文本雖然強大,卻古老且難以獨立理解,還需要最後一位聖人來揭示其深層意涵。

哲學的核心

數百年來,《周易》主要被君王與占卜者用作卜筮工具。其轉變為哲學經典《易經》,則歸功於中國最著名的教師及其弟子。

聖人的注解

最後一個重要增補是稱為「十翼」的注釋集,包含七篇不同的評論,附加於《周易》核心文本之上。

大多數人相信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是十翼的作者。

十翼徹底改變了《易經》,將古老晦澀的《周易》文字加以解釋,展現深刻的倫理、形而上學與宇宙觀智慧。

對於研讀《易經》者而言,十翼不可或缺。它們猶如使用手冊與哲學指南,解釋符號並揭示背後的深層原理,將此書從占卜工具昇華為理解人生與智慧生活的指引。

十翼概覽

不必死記十翼全文,但了解其功能有助於體會《易經》的深度。因部分篇章分為兩部分,故計為十篇作品。

  • 彖傳(彖傳),第一、二部分:解釋周文王為各卦所作的卦辭。

  • 象傳(象傳),第一、二部分:說明卦象的象徵意義。「大象」論述整卦,「小象」解釋各爻辭。

  • 文言傳(文言傳):深入探討前兩卦乾(天)與坤(地)的哲學意涵。

  • 繫辭傳(繫辭傳),第一、二部分:《易經》中最重要的哲學文本,論述書中形而上學、宇宙觀及其與人事的關係。

  • 說卦傳(說卦傳):解釋原始八卦的屬性與象徵。

  • 序卦傳(序卦傳):說明六十四卦排列順序的原因。

  • 雜卦傳(雜卦傳):簡短章節,討論成對對比的卦象。

隨著十翼的加入,《易經》終於完整。三聖的心血結晶成為中國思想的基石。

傳說與現實

「三聖」的傳統故事雖然動人,但現代研究揭示了《易經》形成過程的複雜真相。

質疑三聖

當代學者多將傳統故事視為象徵性敘述,反映文本發展階段,而非指稱具體的單一作者。

關於孔子撰寫十翼的說法最受質疑。雖然孔子熟悉並尊重《周易》,但學界普遍認為十翼並非出自孔子一人之手。

十翼很可能是在戰國晚期至漢初(約公元前475年至前206年)數百年間,由多代儒家學者共同研究與詮釋的成果。

考古證據

這一學術觀點有堅實的考古發現支持。20世紀末的驚人出土文物,讓我們得以窺見《易經》早期的發展歷程。

最著名的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綢文本,該墓封存於公元前168年,內含幾乎完整的《易經》版本。此版本六十四卦排列與現今版本截然不同,且其注釋與十翼亦有差異,顯示文本當時仍在演變,尚未定型。

更早的文獻,如上海博物館藏約公元前300年的竹簡,也包含《周易》版本。這些發現證實了《易經》的古老存在,並顯示其內容隨時間不斷變化。《易經》是一部活的文獻,而非固定不變的經典。

智慧之河

最終,我們面對的是一部起源深遠且內容豐富的經典。

綜合的傳承

「誰寫了《易經》?」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不是一個名字,而是對一個歷程的理解。這部書是由無數匿名先賢,歷經多代共同完成的。

《易經》不是一塊由單人刻寫的石碑,而更像是一條智慧的長河,千百年來由無數支流匯聚而成。它承載著史前神話的洞見、古代王朝的占卜智慧,以及歷代學者深邃的哲學思考。

對伏羲、周文王、周公與孔子的傳說性歸屬依然重要,這些說法最適合被理解為對《易經》輝煌且神秘創作過程中基礎、歷史與哲學階段的尊崇與致敬。

0 則留言

發表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布。

Rotating background pattern

與您的顧客分享品牌資訊。介紹產品、發布最新消息,或熱情歡迎顧客蒞臨您的店鋪。

Feng Shui Source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