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巨人遇見神諭
卡爾·榮格是二十世紀思想的巨擘。他是瑞士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分析學家,創立了分析心理學。《易經》或稱《周易》,是一部擁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古老神諭書。這是他們意外結盟的故事。
為何一位現代科學心理學家會如此重視一本古老的「占卜」書?答案藏在榮格最具革命性的概念之一:同步性。他將其定義為「非因果連結原則」,一種超越因果鏈條的隱藏秩序。
這種連結揭示了《易經》的心理力量。我們將探討榮格為經典《易經》譯本所寫的深刻序言,解釋同步性的原理,並學習如何運用這古老智慧來認識現代自我。
締造連結的序言
《易經》進入西方思想的橋樑,主要由德國學者理查·威廉建構。他的譯本成為數代讀者的權威版本。正是這個譯本,讓卡爾·榮格研讀、運用,並介紹給英語世界。
榮格的貢獻遠超過簡單背書,而是一篇深刻的心理學論文,作為序言發表於1949年,正式闡述他對這古老神諭價值的看法。
他在文中坦承一項驚人的個人經歷:榮格透露自己已使用《易經》數十年,發現其結果始終具深刻意義,與他的心理學密切相關。
他並非冷眼旁觀者。「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對這種神諭技術抱有興趣,」他寫道,並提及那些「奇特的結果」促使他深入思考此現象如何運作。這不是一時興趣,而是長期的探索。
同步性解釋一切
要理解榮格的觀點,首先須明白西方思維的預設模式:因果律。此原則認為事件A直接導致事件B,呈現明確且可預測的序列。
石頭被丟出,導致窗戶破裂。這是物理與機械的邏輯,是我們能測量與掌控的世界。
同步性則提出另一種秩序。榮格定義它為內在心理事件(思想、感受、疑問)與外在物理事件(擲銅錢、特定動物出現)之間的有意義巧合。
這兩事件並無因果關係。思想並未引起外在事件,事件也未引發思想。它們共享共同意義,屬於同一時刻的兩面。
因果律與同步性之比較
這區別至關重要,我們可以清楚地視覺化它。
因果律(西方模式) | 同步性(榮格/東方模式) |
---|---|
線性、可預測的連結 | 非因果、不可預測的連結 |
「這個導致那個。」 | 「這個對應那個。」 |
著重物理機制 | 著重主觀意義 |
例子:石頭擊中窗戶,導致破裂。 | 例子:你想到一位老朋友,他恰巧打電話來。 |
榮格即以此第二種模式解釋《易經》。
過程遵循獨特邏輯。當你帶著真誠問題向神諭請教時,便創造了一個心理上充滿能量的當下。
銅錢的隨機落下並非由你的問題引起,你的心念與銅錢落地間沒有物理連結。
榮格認為,擲出的卦象—由銅錢形成的圖案—有意義地反映了當下的品質,包含提問者內在未見的心理動態。
意義不在因果鏈中,而在對應關係,是外在世界對內在世界的象徵鏡像。神諭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外在事件與內在狀態是同一現實的兩面。
心靈的鏡像
深入探討,我們須將同步性與榮格思想中的兩大核心概念連結:集體潛意識與原型。
榮格提出,在個人潛意識之下,存在一層全人類共通的深層意識,他稱之為集體潛意識。可視為一種心靈藍圖,是我們物種累積心理經驗的遺傳寶庫。
在這集體寶庫中,存在著原型。這些是普遍的模式與意象,構築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例如智者老人、偉大母親、英雄、詭計者與陰影。它們非具體記憶,而是由生命經驗激活的遺傳潛能。
榮格視《易經》的64卦為這些原型的表現。它們不僅是抽象符號,更是人類基本情境的象徵呈現。
卦象展現衝突、結合、成長、衰退、轉變與靜止的模式。當你諮詢《易經》,不只是獲得隨機答案,而是啟動與當下情境相關的原型。
卦象為這激活的原型提供象徵語言,賦予原本模糊、潛意識的感受或動態以具體形態。
- 第一卦(乾卦): 代表父親原型,純粹的主動能量,象徵天空。
- 第二卦(坤卦): 呼應母親原型,純粹的順從能量,象徵大地。
- 第二十九卦(坎卦): 象徵處於危險、面對重複挑戰或透過困難學習的原型情境。
從此觀點看,《易經》成為人類靈魂主要戲劇的目錄。
榮格式的解讀方法
這種理解徹底改變了使用《易經》的方式。它不再是預測未來的工具,而是理解當下的儀器。
心態的轉變至關重要。目標不再是問「我將會發生什麼?」而是更具力量的榮格式問題:「此刻情境的心理意義為何?」或「當下需要我採取何種態度?」
這種方法將占卜轉化為深刻的自我反思行為。
諮詢指南
步驟一:提出反思性問題。
避免簡單的是非或預測性問題。與其問「我會升職嗎?」,不如改問:「關於這次升職機會,我應採取何種最有益的觀點?」這樣能引導智慧,而非單純預測。
步驟二:放下的儀式。
擲銅錢的動作至關重要。它不應被視為魔法儀式,而是放下意識控制的時刻。這是謙卑的行為,承認自我並非萬能。
當你搖動銅錢時,專注於問題的真誠,而非期望的結果。感受銅錢在手中的重量,這是連結當下的身體錨點,讓潛意識有機會發聲。
步驟三:冥想象徵。
你得到的卦象不是字面指令,而是一個象徵,猶如夢境中的意象。它是宇宙傳遞的心理測試。
觀察卦名、結構與文本中的意象。讓它在心中停留,別急著解讀每一爻。你對這象徵的第一直覺是什麼?
步驟四:進行主動想像。
這是榮格核心技巧。與卦象意象展開對話。你可以用日記書寫它喚起的感受。
提出反思性問題:我在哪裡見過「阻礙」(第三十九卦)或「恩典」(第二十二卦)的模式?這象徵對我內在的哪部分說話?如果這卦象是個人,它會對我說什麼?
此過程將神諭從靜態答案轉化為動態對話。
榮格式諮詢的終極目標,是與自我建立對話。這是一種結構化方法,讓意識自我與古老潛意識的智慧溝通。
心靈與宇宙的橋樑
總結來說,卡爾·榮格對《易經》的研究並非迷信的嘗試,而是他最大膽心理學原則的理性應用。
對榮格而言,《易經》是同步性的實證。他視其為宇宙存在有意義、非因果秩序的證明,這原則與因果律同等根本。
他的工作將《周易》從占卜工具提升為心理探究的精緻儀器,提供現代心靈在不失理性完整性的前提下,接觸古老智慧的框架。
最終,卡爾·榮格架起一座橋樑,連結古老東方的直覺智慧與現代西方的分析心理學。對於今日追尋自我探索的旅人而言,這座橋依然開放、堅固且深具意義。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