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一場意想不到的旅程
一部擁有三千年歷史的中國占卜經典,如何成為西方前衛藝術家的創作利器?《易經》,又稱《周易》,擁有一段非凡的故事。它不僅是一本以占卜聞名的書籍,更蘊含深刻的哲學體系,探討機遇、變化與宇宙中隱藏的規律。
本文將探討《易經》對西方藝術的驚人影響,聚焦於20世紀現代主義的兩位重要人物: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與約翰·凱奇。兩人雖同樣被《易經》吸引,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運用其力量,展現出此經典的多元彈性及其與現代主義核心議題的緊密連結。
神諭的密碼
要理解其影響力,首先必須了解《易經》的運作方式。《易經》包含64個獨特的符號,稱為卦象。
每個卦象由六條疊加的線組成,線條可分為陰(斷線,- -)或陽(實線,—)。占卜時,人們會擲三枚銅錢六次,每次擲出一條線,從下往上組成一個卦象。這個過程結合了結構與隨機性。
此占卜法基於幾個核心理念。首先是「變易」原則,強調宇宙永遠流動與變化。其次是陰陽平衡,驅動萬物運行。最後是「同步性」概念,後由榮格提出,指隨機的擲銅錢行為與當下宇宙產生有意義的連結。
占卜結果會給出一個代表當下情境的卦象。例如,得到第50卦「鼎」,象徵轉化與新生。
博爾赫斯:現實的迷宮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透過理查德·威廉的著名譯本接觸《易經》,他並非用它來占卜,而是視其為現實的模型。
博爾赫斯將《易經》看作一本神聖的書籍象徵,透過其組合系統,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故事與現實。
解構一座花園
這一理念在他1941年的短篇小說《分岔小徑的花園》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細讀此作,即可見《易經》核心原理的小說化呈現。
故事圍繞主角祖先崔彭所寫的一部「符號迷宮」般的奇異小說展開。當以《易經》視角閱讀《分岔小徑的花園》,便能發現新的意涵。角色史蒂芬·艾伯特解釋,崔彭不相信單一時間線,而是相信無數平行時間無限分岔。
他的小說試圖捕捉這張可能未來的網絡:在某條時間線中角色死亡,另一條則存活,所有結果同時存在。
這正呼應《易經》的運作方式。每次擲銅錢都開啟不同的路徑,改變一條線即可將一卦轉換成另一卦,導向截然不同的未來。崔彭的複雜著作即是《易經》化為文學的呈現。
其他滲透的主題
有限元素創造無限可能的觀念貫穿博爾赫斯的作品。
在《巴別圖書館》中,宇宙被比喻為一座藏有所有可能書籍的圖書館,這些書由25個符號組成。大多數書籍毫無意義,正如64卦可代表萬象,但需細讀方能理解。
在《巴比倫彩券》中,機會完全主宰社會。隨機抽籤決定一人是否掌權或面臨死亡。此處,博爾赫斯將《易經》的核心理念——結構化的機會——化為現實的動力。
凱奇:解放的法門
博爾赫斯看到的是現實模型,約翰·凱奇則找到實用工具。1940年代末,凱奇面臨創作困境,厭倦了表達個人情感的音樂,渴望「讓聲音自我呈現」,擺脫自身偏好束縛。
《易經》給了他答案。與博爾赫斯不同,凱奇將其作為音樂創作的實用工具,目標是消除作曲家的主觀意志。
機會之聲
他最重要的作品是1951年的《變奏音樂》(Music of Changes),標題直接呼應《易經》。
此作品中,每個音樂決策皆來自占卜結果。凱奇的方法嚴謹且有紀律,結合古老儀式與現代思維。
他的創作流程包括:
-
製作圖表:凱奇製作8x8的圖表,對應64卦,圖表中包含音符、時值、音量等音樂選項。
-
擲銅錢:依傳統擲三枚銅錢六次,得到1至64之間的數字。
-
查詢圖表:該數字指向圖表中的一項,例如23號可能選擇某個音符,下一次擲錢決定其持續時間。
-
譜寫樂譜:將這些由機會決定的結果細心記錄成樂譜,過程緩慢且細膩。
凱奇的深層目的在於成為聲音的媒介,讓聲音依機會自行排列。他利用《易經》打破作曲家的控制,解放聲音以其本質存在。
兩種視野的故事
博爾赫斯與凱奇同用這本古老經典,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詮釋,展現《易經》的多樣靈活性。
博爾赫斯著重於理念,凱奇則專注於過程。
這一關鍵差異可從以下對照表看出:
特徵 |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 約翰·凱奇 |
---|---|---|
主要用途 | 作為其小說的隱喻框架。 | 作為音樂創作的實用工具。 |
核心關注 | 探討無限分岔可能性的宇宙哲學意涵。 | 運用機會操作創作藝術的方法論。 |
《易經》是... | 象徵一本無限且難以閱讀的書。 | 提供指引的神諭。 |
目標 | 探索時間、命運與現實的主題。 | 解放聲音,擺脫作曲家自我。 |
最終成果 | 敘事與思想的迷宮。 | 不確定性的聲音作品。 |
簡言之,博爾赫斯將《易經》視為無盡宇宙的地圖,利用其結構作為探討時間與無限的故事藍圖。
凱奇則將同一文本視為決策工具,運用其方法創作超越個人品味的音樂。
漣漪效應
《易經》的影響遠超博爾赫斯與凱奇,觸及西方文化多個領域。
-
文學:菲利普·K·迪克在1962年的《高堡奇人》中,將《易經》作為關鍵情節元素。在這個軸心國贏得二戰的平行歷史中,角色透過神諭導航世界。赫爾曼·黑塞的《玻璃珠遊戲》(1943)亦展現類似精神——一場融合所有人類知識的複雜遊戲。
-
心理學:卡爾·榮格協助將《易經》引入西方,他為威廉譯本撰寫序言,幫助西方讀者理解。為解釋隨機過程如何產生有意義的洞見,他提出「同步性」概念,即「有意義的巧合」。
-
藝術與電影:六十四卦作為視覺元素與哲學意涵,出現在許多其他作品中。
持久的共鳴
《易經》從古中國走向西方藝術工作室的旅程,是跨文化交流的精彩篇章。
這本古老的智慧之書在現代創新中煥發新生,提供了一套結構化的隨機系統,恰好契合了質疑舊有確定性的世紀精神。
博爾赫斯用它想像無限可能,凱奇用它組織嶄新聲響。
他們共同的熱忱證明,人類對意義與創造力的追尋,能跨越千年與遙遠距離。偉大的理念永不凋零,其訊息普世共通。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