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智慧,專注修行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將注意力向外拉扯的世界中。《易經》冥想為你提供了一條回歸內心的道路。它運用古老的智慧體系,不是用來占卜,而是用於深度自我反思。
這項修行結合了《易經》(變易之書)的力量與靜心的專注。你可以將抽象的符號轉化為清晰與寧靜的個人體驗。
本指南將帶你探索一種獨特的反思方式。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易經》卦象作為視覺冥想與創意曼陀羅藝術的焦點,幫助你連結內在自我。
心靈之鏡
數千年來,人們將《易經》視為神諭。但它的真正價值遠超過預測。與其說它是占卜工具,不如說它是一面映照當下隱藏模式的鏡子。
64個卦象各自描繪一種普遍的能量模式與人類經驗。當我們冥想這些模式時,能洞察自身的生命、挑戰與潛能。焦點從「未來會發生什麼?」轉向「此刻我內心正在發生什麼?」
什麼是《易經》冥想?
《易經》冥想的核心是一種深思熟慮的修行。它利用單一卦象的視覺結構與象徵意義,作為覺察的錨點。
此修行能平息心中不斷的喧囂,讓更深層的自我覺察與內在寧靜浮現。
本指南將引導你走兩條相關的路徑。第一是專注視覺的觀想修行;第二是透過繪製《易經》曼陀羅的創意表達。兩者皆指向同一目標:自我探索。
卦象的語言
開始前,我們需要對將使用的符號有基本認識。這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感受形狀背後的能量。理解這些基礎能讓修行更親近且充滿力量。
構成要素
每個卦象由兩種基本線條組成。
實線代表陽氣。它積極、創造、堅定且陽剛,象徵天、光明與主動。
——— 陽
斷線代表陰氣。它包容、柔順、滋養且陰柔,象徵地、黑暗與回應。
— — 陰
這兩股力量非對立,而是互補,共同創造生命的動態流動。
從線條到三爻卦
三條線組合成一個三爻卦。《易經》系統中有八個主要三爻卦,各代表核心原型或自然力量。
例如,三條陽線組成的三爻卦代表乾(天),象徵純粹的創造力。三條陰線組成的三爻卦代表坤(地),象徵完全的包容。
其他三爻卦代表水、火、風、山等力量。每個都有獨特個性及系統內的家族關係,編織出豐富的意義網絡。我們現在不必全知,只需了解它們是更大卦象的基石。
卦象:瞬間寫照
卦象由兩個三爻卦組合而成,形成六條線的符號。這完整圖像提供一個情境、心理過程或特定原型能量的詳細「快照」。
在本修行中,我們將以一個普遍適用的卦象作為範例:第61卦,中孚(內誠)。它象徵誠信與內在世界與外在現實的連結。
組成部分 | 符號 | 冥想核心意義 |
---|---|---|
上卦 | 巽(風/木) | 溫和、穿透、細微影響 |
下卦 | 兌(澤) | 喜悅、開放、溝通 |
整體卦象 | 中孚(內誠) | 誠信,連結內在與外在自我。 |
此卦象是探索《易經》冥想潛力的理想起點。
路徑一:專注凝視
第一條路徑是直接且強而有力的冥想方法。它以卦象作為視覺錨點,平靜心念,開啟洞察空間。這是一種觀看、感受並吸收符號能量的修行。
打造你的神聖空間
準備是一種意圖的表達。找一處安靜、不受打擾的空間,預留15至20分鐘。你所創造的環境能深度支持你的修行。
注意你的坐姿。舒適地坐在墊子或椅子上,脊椎挺直但不僵硬。你可以調暗燈光、點燃蠟燭,或備一杯溫熱的草本茶。這些小儀式向心靈傳達該轉向內在的訊號。
將你選擇的卦象(如中孚)放置於視線可及且不費力的位置。可以是印刷卡片、手機螢幕,或你親手繪製的簡單圖像。
五步驟流程
此結構化流程引導你從表層觀察到深層體悟。請溫柔地進行,無需壓力或期待。
-
定心(2-3分鐘):
閉眼或微垂眼簾,將全部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受空氣進入鼻孔、充盈肺部的感覺。感受吐氣時的輕柔釋放。只需跟隨自然呼吸節奏,讓自己紮根於當下。 -
凝視(3-5分鐘):
張開眼睛,柔和地注視卦象圖像。不要試圖分析,只是整體感受形狀。注意實線與斷線的交錯、它們之間的空隙、整體輪廓。像欣賞藝術品或自然風景般吸收它。 -
拆解(5-7分鐘):
現在,開始溫柔地探索卦象。從最底線開始,慢慢向上逐條觀察。凝視每條線時,默默感知其特質。這條線是陰還是陽?感受它所代表的特質。是堅定、積極且充滿潛力?還是開放、包容且柔順?不要思考,只要感受。
注意兩個三爻卦。感受下卦的能量——它代表你的內在世界,是基礎。再感受上卦的能量——它是外在表現,能量的展現。在本例中,感受下方澤的喜悅開放與上方風的溫和影響。
-
整合(3-5分鐘):
將覺察帶回整體卦象。默想其名稱與核心意義。對61卦而言,即「內誠」。輕柔地在心中持守這個概念。提出一個開放的問題:「內誠的能量此刻想在我生命中展現在哪裡?」或「誠信在我身體中是什麼感覺?」等待感受、影像或洞見浮現。無需尋找答案,只需保持開放。
-
結束(1-2分鐘):
從心中釋放卦象圖像。將全部注意力回到呼吸的身體感受。深吸幾口氣,清理心念。靜默感謝自己給予的時間與這份智慧。
寫日記以深化洞察
冥想結束後,趁體驗仍鮮明,花幾分鐘寫日記。這有助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洞見,並將其紮根於意識中。
可參考以下引導問題:
- 冥想中出現了哪些感受或身體反應?我感受到溫暖、涼意、緊繃或放鬆嗎?
- 有哪條線或三爻卦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哪一個感覺更「活躍」或重要?為什麼?
- 卦象的核心主題(如內誠)如何與我當前的挑戰、人際關係或情境相關?
- 今天我能採取什麼小行動來尊重我所獲得的洞見?
路徑二:創意流動
第二條路徑邀請你透過創意且療癒的過程與《易經》互動:繪製個人曼陀羅。此方法補充了靜心觀想,提供一個具體且藝術的內在探索出口。
這是將卦象能量化為自身力量的強大方式。
為什麼選擇曼陀羅?
曼陀羅,梵文意為「圓」,是完整、自我與宇宙的普世象徵。它存在於無數靈性傳統中,用以聚焦心念、創造神聖空間並促進療癒。
當我們將《易經》與曼陀羅藝術結合時,會產生獨特的效果。卦象成為「種子」或中心組織原則。曼陀羅則是從種子綻放的花朵——一種深刻個人且直覺的表達,反映卦象意義與你生命的連結。
你需要準備的物品
此修行的美妙之處在於簡單。你不必是藝術家,也不需昂貴材料。準備手邊可用的物品即可。
- [ ] 紙張或筆記本
- [ ] 圓規,或可用來描繪圓形的盤子或杯子
- [ ] 尺(用於畫卦象線條,非必須)
- [ ] 書寫與繪畫工具:筆、彩色鉛筆、麥克筆,甚至水彩
- [ ] 你選擇的卦象作為靈感(例如第61卦)
創作你的卦象曼陀羅
以遊戲與好奇的心態進行此過程。創作曼陀羅沒有對錯,目標是創作的旅程,而非完美的成品。
-
設定意圖:
花點時間讓自己定心。心中持守你選擇的卦象。你想用這個符號探索自我或生命的哪個面向?你可以默問:「內誠對我而言是什麼樣貌?」讓這問題成為你繪畫背後的無聲意圖。 -
創造容器:
用圓規或描繪圓形的物品,在紙上畫一個大圓。這個圓是你的容器,是你的神聖空間,承載你探索的能量。 -
放置種子:
在圓心繪製卦象。你可以用尺畫得簡潔清晰,也可以自由手繪。大小隨心,細膩或大膽皆可。此卦象是曼陀羅的錨點與核心。 -
向外輻射:
讓直覺引領你。凝視中心的卦象,讓其結構、線條與意義啟發你繪製周圍的形狀、圖案與色彩,從中心向外延伸至圓邊。讓線條成為指引。陽線的堅定是否激發你畫出直線、輻射狀線條或強烈幾何形狀?陰線的開放是否引導你畫出柔和曲線、流動如水的圖案或留白?
思考三爻卦。對61卦而言,哪些顏色像是帶來喜悅的「澤」?或許是藍色與銀色。哪些質感或形狀代表溫和的「風」?可能是輕盈、羽毛狀的綠色或黃色筆觸。
-
擁抱流動,不求完美:
讓手自由移動,不要評判你的筆觸。若出現「錯誤」,將它融入設計。這過程本身即是一種冥想。沉浸於色彩與手在紙上舞動的律動中。目標是表達你的感受,而非創作傑作。 -
知道何時停筆:
當曼陀羅在你心中感覺完整時,即可停止。它可能色彩豐富,也可能留有大量空白。信任你內心的「足夠感」。花點時間靜靜欣賞你的創作。
解讀你的創作
完成的曼陀羅是潛意識的訊息。它是你內在狀態與卦象主題關係的視覺呈現。
分享個人經驗:近期在不確定時期與61卦(內誠)合作時,過程頗具啟發。卦象畫於中心。從下方「澤」三爻卦,流動的藍色圓線如漣漪般展開。從上方「風」三爻卦,我用淺綠與黃色筆觸向上向外延伸,如風中飄動的葉片。整體曼陀羅感覺極為開闊輕盈,提醒自己以更喜悅、開放與溫柔的態度面對內在真誠,而非強求。
解讀自己的作品時,請靜心問自己:
- 我選擇了哪些顏色?它們分布在哪裡?這些顏色喚起了什麼感受?
- 圖案是對稱有序,還是較為混沌自由?這可能反映我當前的狀態?
- 整體曼陀羅給人的感覺是平靜、充滿活力、受限還是寬廣?
- 如果這個曼陀羅會說話,它會給我什麼一字訊息?
整合修行
這些方法非一次性體驗,而是需持續培養的修行。將它們融入生活,能建立穩定的自我反思與成長管道。關鍵在於讓修行可持續且愉悅。
如何選擇卦象
你不必成為專家才能挑選冥想用卦象。有幾種簡單有效的入門方式:
- 傳統方法:古法是用蓍草或擲三枚銅錢六次,生成與當下情境相關的卦象。網路上有簡易教學可參考。
- 直覺方法:這是非常簡單的方式。瀏覽64卦圖表,讓眼睛自然掃視,不用過度思考。選擇形狀、名稱或整體感覺吸引你的卦象。相信直覺引領你找到所需符號。
- 情境方法:確定你想探索的主題,如「創造力」、「耐心」或「克服障礙」。再利用參考書籍或網站尋找對應主題的卦象。
建立穩定修行
穩定性比時間長短更重要。每週練習三次,每次十分鐘,比每月一次一小時更有效。
從小處開始。承諾每週進行一次視覺化冥想,或決定每週日下午創作一幅《易經》曼陀羅,作為每週的自我檢視。
我們強烈建議你準備一本專屬的《易經》日記。用來記錄你所使用的卦象、視覺化冥想的筆記與曼陀羅作品。隨著時間累積,這本日記將成為你內在旅程的寶貴紀錄,揭示模式、進展與深刻洞見。
你的個人之路
《易經》遠不只是一本古老的智慧書籍。它是一套活生生的系統,當你用心投入時,成為個人轉化的動態指南。
內在之旅
卦象觀想與曼陀羅藝術是對話的工具。它們架起你意識心靈與內在直覺智慧之間的橋樑。
改變的道路是向內的。你尋求的清晰、寧靜與自我理解,不是外在目標,而是待發掘的真理。這些修行只是幫助你靜下心來,照見鏡中自己,並將它們揭示於心。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