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素食飲食:慈悲與正念飲食指南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is a Buddhist scholar and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devoted over 20 years to studying Buddhist philosophy, mindfulness practices, and helping others find inner peace through Buddhist teachings.

Follow me on

常有人問:「禪宗修行是否必須吃素?」這個問題並非簡單的「是」或「否」,而是引領我們深入禪修的核心。雖然對每位修行者來說並非硬性規定,但素食在禪宗中,尤其是在寺院裡,佔有重要地位。

禪與植物性飲食並非由嚴格規則連結,而是源自兩大理念:慈悲(karuna)與對一切行為的全然覺察。

我們將探討「不殺生」戒律(ahimsa)的倫理基礎、精進料理的深厚烹飪藝術,以及這些古老修行如何將飲食轉化為心靈成長的途徑。

第一戒律

理解不殺生(Ahimsa)

禪宗素食立基於佛教五戒中的第一戒:不殺生。梵文稱為ahimsa,意指「不傷害」或「非暴力」。

這不僅是避免殺害,更是培養一種不論思想或行動皆不傷害任何生命的心念。

禪宗教導萬物相互深刻連結,從此觀點來看,傷害他者即是傷害自己與整個生命網絡。

從慈悲到飲食

素食飲食是將不傷害原則落實於日常生活的具體表現,實踐著karuna,即積極的慈悲。

有意識地選擇植物性餐點,能減少世間的痛苦,這份選擇默默卻有力地展現對生命的尊重。

慈悲非被動,著名禪學者鈴木大拙將其形容為一種積極的存在方式。

鈴木大拙描述karuna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是「與宇宙整體脈動共鳴的心靈振動」。素食飲食正是調和這顆心的途徑之一。

對心靈的影響

這種連結也影響心靈品質。禪修旨在培養平靜、清明且穩定的心,助益坐禪(zazen)。

從禪的角度看,基於暴力與動物痛苦的飲食會攪動心靈,產生微妙的擾動。

簡單的植物性飲食促進內心的平和與清晰,有助於達成深入觀照實相所需的寧靜。

精進料理

什麼是精進料理?

禪的哲學體現在料理中,即精進料理,意指「奉獻的食物」或「促進心靈成長的飲食」,遠超過「僧侶的食物」的簡單定義。

13世紀創立曹洞宗的道元禪師,在日本制定了相關規範,視寺院廚房(典座)的食物準備與禪修等同重要。

精進料理嚴格素食,且多為純素,排除肉類、魚類及「五辛」(蔥、蒜、韭菜、細香蔥、洋蔥),因其被認為會刺激感官,妨礙心靈平靜。

指導原則

精進料理的精髓在於平衡與和諧的哲學。這門藝術尊重每種食材,透過五味、五色、五法的原則,均衡滋養身心靈。

每餐精心搭配五種味道、五種顏色與五種烹調方式,確保營養完整、色彩繽紛且能量均衡,反映自然的和諧。

原則 日文名稱 意義與範例
五味 Gomi (五味) 甘味(南瓜)、酸味(醃薑)、鹹味(醬油)、苦味(蒲公英葉)、鮮味(香菇高湯)。
五色 Goshiki (五色) 紅色(辣椒)、綠色(小黃瓜)、黃色(豆腐)、黑色(芝麻)、白色(米飯)。
五法 Goho (五法) 生食(沙拉)、燉煮(湯品)、烤製(茄子)、蒸煮(蔬菜)、油炸(天婦羅)。

這套架構是引導而非限制,鼓勵廚師以覺察與創意,運用現有食材烹調出尊重食物的佳餚。

勿體無い的精神

精進料理與日本文化中重要的概念是勿體無い(mottainai),表達對浪費的深切惋惜,並珍惜萬物的價值。

在禪廚房中,勿體無い指導著所有工作,意即充分利用蔬菜的每一部分,從根到葉,絕不輕易丟棄。

這展現對食物、孕育食物的大地與辛勤農夫的深厚敬意,是實踐覺察的具體表現。

例如,硬梆梆的高麗菜外葉可製成醃菜,胡蘿蔔與白蘿蔔的皮與尾端用來熬製風味濃郁的蔬菜高湯(出汁),剩餘的蘿蔔葉則快速燙熟調味,成為另一道料理。

這種精神將烹飪從單純的工作轉化為感恩與善用資源的修行。

細微差異與現實考量

寺院生活與俗世修行

我們必須理解寺院生活與日常生活的差異。寺院環境受控,完全素食是標準且易於維持。

而在俗世中,家庭需求、社交場合與文化背景使嚴格素食變得複雜。禪宗強調以真實生活修行,而非理想化的版本。

接受所供養的食物

托鉢(takuhatsu)傳統增添另一層意義。僧侶乞食時,會心懷感恩接受人們所供養的食物,無論內容為何。

此時,謙卑接受而非堅持飲食規範更為重要,謙遜勝過飲食純潔。若有人供應含肉料理,僧侶通常會默默接受。

地域與歷史差異

素食的重視程度因地區與禪宗傳統而異。

  • 日本禪宗寺院中素食是絕對的標準,寺外則尊重並鼓勵,但非所有信眾皆遵行。

  • 越南禪宗,尤其是釋一行法師(Thich Nhat Hanh)傳統中,僧俗皆較廣泛實踐素食,視為直接的慈悲行動。

  • 歷史上,不同文化的食物可得性影響修行方式,核心原則是不傷害,但應用會因環境而調整。

在您的廚房實踐禪

心態勝於食譜

將禪的精神帶入飲食,不需複雜食譜或奇特食材,而是改變心態。這不是一道菜的食譜,而是將任何簡單素食轉化為覺察修行的指南。

覺察用餐指南

以下是透過準備與用餐的簡單步驟,體驗禪意的方式。

步驟一:準備-感恩的行動

開始時,停下片刻。感受清水流過雙手與蔬菜的觸感。

注意鮮明色彩——深綠的菠菜、鮮橘的地瓜。默默感謝孕育食物的大地、陽光與雨水,以及辛勤耕作的農夫。

步驟二:烹調-全神貫注

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專注於當下。聆聽刀具有節奏地敲擊砧板的聲音。

感受蔬菜入鍋時的滋滋聲,聞著香氣四溢。全然投入每個動作——切、攪拌、品嚐。當心思飄移,輕柔地將注意力帶回廚房的聲音、氣味與感受。

步驟三:擺盤-居家奧利奎精神

不必使用寺院中三層碗的正式奧利奎(Oryoki),只需用心擺放餐點。

花時間欣賞自己創造的餐食,注意盤中色彩、形狀與質地的平衡。這份細心的呈現,是對食物與自我的尊重。

步驟四:用餐-五觀想

咬下第一口前,稍作停頓。寺院用餐時會誦念食物觀想,我們可採用簡化版,思考以下五點:

  1. 這食物來自何處?思索帶來這餐的廣大網絡——土壤、陽光與人們。

  2. 我配得上這食物嗎?非自責,而是謙卑反省今日的行為與努力。

  3. 我的心是否無貪念?計劃為滋養與健康而食,不僅滿足慾望。吃到飽足而非過量。

  4. 此食為藥。視此餐為滋養身體、防病的良藥。

  5. 我接受此食以實踐道。將用餐與最高目標連結——無論是覺悟、慈悲,或成為更好的人。

結語

禪宗素食不僅是飲食規範,更是一種深刻的心靈修行。它提供一條實踐慈悲與當下覺察的道路。

不殺生的倫理原則奠定基礎,精進料理的藝術展現美麗且實用的表達。覺察飲食將整體哲學帶入日常生活。

每一餐,無論華麗或簡單,都是機會——靜心、滋養身體,並與世界建立更深且和平的連結。

Rotating background pattern

與您的顧客分享品牌資訊。介紹產品、發布最新消息,或熱情歡迎顧客蒞臨您的店鋪。

Feng Shui Source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