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包容:深入探討禪宗對同性戀及LGBTQ+身份的觀點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is a Buddhist scholar and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devoted over 20 years to studying Buddhist philosophy, mindfulness practices, and helping others find inner peace through Buddhist teachings.

Follow me on

簡短回答

直接回應核心問題:在絕大多數西方禪修中心,同性戀不僅被接納,LGBTQ+ 個體更被視為社群——僧團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這種觀點並非現代的修正或勉強容忍,而是直接源自禪修的核心精神。

這種包容的基礎建立在禪宗最根本的原則上:慈悲(karuṇā)、智慧(prajñā)以及對非二元性的深刻理解。這種接納並非被遺忘經典中的註腳,而是教法的活生生展現。

在接下來的探討中,我們將深入這些核心原則,了解它們如何自然而然地導向包容。我們會檢視歷史背景,聆聽修行者的心聲,並提供實用指引,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修行的友善禪修社群。這是一條探索之路,歡迎你帶著問題一同前行。

禪的核心

現代禪的包容性並非偶然,也不是向當代社會規範的妥協,而是其根本教義的合乎邏輯且真摯的結果。理解其原因,需要回到禪修的核心動力。

大慈悲

大乘佛教的核心,禪宗的源頭,是菩薩理想。這是發願不僅為自己覺醒,更為一切眾生覺醒。

菩薩的首要承諾是解除苦難(dukkha),無論苦難存在於何處。基於性傾向或性別認同劃分界線,被視為製造苦難的行為。這不僅傷害被排除者,也使排除者陷入判斷與無明之中。

禪中的慈悲不帶選擇性,不會審查資格或標籤,只是對苦難的存在自然生起療癒的願望。若因愛的對象而拒絕某人踏上修行之路,將直接違背這份大慈悲。

非二元智慧

禪修引領人們直接體驗空性(śūnyatā),這並非虛無,而是指一切事物皆無獨立、永恆不變的自我。

我們對自己與他人所貼的標籤——同性戀、異性戀、男性、女性、自我、他者——皆被視為概念性的建構。這些標籤有助於生活導航,但並非終極且固定的實相。

從這終極視角看,並無所謂「同性戀身份」或「異性戀身份」可被評判、接納或拒絕,只有眾生,各自擁有相同的佛性。

禪的覺醒是超越這些建構的分別,見證萬物相互連結。執著於這些標籤作為排斥的依據,則是未曾覺醒。

戒律與善巧

佛教有倫理戒律,稱為戒。其中一條傳統上譯為「不邪淫」。

在現代禪中,這條戒律幾乎普遍以善巧方便(upāya)的角度來詮釋。重點不在於伴侶的性別,而是行為本身的性質。

關係是否雙方同意?是否建立在慈悲與相互尊重?是否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是否存在剝削或欺瞞?

這些才是關鍵問題。倫理焦點在於心的品質與行為的後果。兩位男性或兩位女性之間基於正念與關懷的愛與承諾關係,被視為完全善巧;反之,無論性別為何,若關係有害、強迫或輕率,則是不善巧。

總結這些核心教義:

  • 慈悲:結束苦難的誓願適用於所有眾生,無一例外。
  • 非二元:所有標籤皆為概念,我們的真實本性是共通且不分裂的。
  • 正念:行為的倫理品質由其意圖與影響決定——主要是是否造成傷害。

僧團的心聲

理論是一回事,親身經驗又是另一回事。禪包容性的真正標準,存在於 LGBTQ+ 修行者及其所屬社群的故事中。哲學在此成為現實。

一位老師的提問

許多 LGBTQ+ 個體初次踏入禪修中心時,帶著宗教創傷的歷史,心中交織著希望與深層恐懼。我們聽過許多修行者以不同形式述說類似的故事。

一位年輕男子,經歷數週無聲的焦慮後,請求與禪師私下會面。他坦承自己是同性戀,且處於一段長期且充滿愛的關係中。他聲音顫抖地問:「這裡有我的位置嗎?」他已準備好面對拒絕、譴責,或至少複雜的神學藉口。

禪師耐心傾聽,目光溫柔且堅定。沉默片刻後,她沒有引用經文或談論規則,只問:「你的愛是慈悲的嗎?它是否成為你們彼此支持與關懷的源泉?」年輕男子震驚地點頭。禪師輕輕微笑說:「那它就是你修行路上的美麗部分。帶著它來吧,你的全部都受到歡迎。」

這正是禪的回應精髓。焦點從身份標籤轉向心與行為的品質,這是一種深刻且療癒的轉向。

領導與受戒

禪的包容不僅限於在家修行者,更延伸至最高領導層,這是誠摯歡迎的明顯標誌。

許多公開出櫃的同性戀禪師數十年來指導學生。紐約市 Village Zendo 住持 Roshi Pat Enkyo O'Hara 是曹洞宗系統中備受尊崇且具影響力的老師。

或許最具代表性的是 Issan Dorsey 的故事。他曾是變裝皇后與癮君子,後來成為禪師,並擔任舊金山 Hartford Street Zen Center 的住持。

1980年代愛滋病危機高峰期,Issan Dorsey 將該中心轉型為安寧療護機構,為常被社會與家人遺棄的垂死男士提供慈悲照護。這不僅是理論上的慈悲,而是激進且勇敢的實踐行動。

選擇的家人

對許多 LGBTQ+ 人士而言,僧團成為他們選擇的家人。這是一個能夠完全做自己的修行社群,無需恐懼或偽裝。

在一個常常不友善的世界中,禪修中心是避風港與深刻支持的所在。共同覺醒的意願締造出超越傳統社會分類的連結。

在此,大家一同靜坐、共同努力,並在生命挑戰中互相扶持,形成深厚且堅韌的社群。

實用指南

雖然禪的精神是包容的,但實際情況可能有細微差異。採取幾個實際步驟,能幫助你找到不僅容忍,而是真正成為你修行之家的社群。

並非所有禪中心皆然

必須承認,以上描述多適用於西方發展的禪宗。在其發源地如日本或韓國,文化態度較為保守,部分寺院可能反映此一現象。

即使在西方,不同禪中心的「氛圍」也會有所差異。然而,像曹洞宗與臨濟宗這些主要宗派,在美國與歐洲已有數十年支持 LGBTQ+ 包容的歷史,基礎早已奠定。

尋找你的僧團

找到合適的社群對於持續修行至關重要。以下是一個簡單的指引框架,助你尋找。

行動步驟 尋找重點 重要原因
1. 瀏覽網站 尋找明確的「包容」或「多元」聲明。是否使用「所有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等語句?是否有多元社群的照片? 清楚的聲明是積極歡迎的強烈訊號,而非被動容忍。
2. 尋找 LGBTQ+ 師資 是否有公開出櫃的老師或僧侶?是否有舉辦「酷兒法」或「彩虹僧團」等親和團體? 領導層的代表性是誠摯包容的黃金標準。親和團體顯示積極支持。
3. 閱讀老師著作 許多禪師有部落格、著作或線上法語錄音。觀察他們如何談論愛、關係與身份。 讓你直接感受他們的個人哲學,超越一般網站聲明。
4. 親訪或線上參加 參加初學者課程或線上法會。感受社群氛圍,是否溫暖開放?人們是否自在真誠? 親身體驗是最終考驗。你需要感到安全舒適,才能投入脆弱的修行。
5. 直接詢問 若仍有疑慮,寄信詢問中心。直接問他們對 LGBTQ+ 成員的立場與經驗。 歡迎的社群會以善意與透明回應。防禦或閃避的回答是明顯警訊。

歷史背景

了解禪包容立場的發展,能提供更深的脈絡與信服力。它回答了「一直都是如此嗎?」的疑問。

古代經典的沈默

早期佛教經典誕生於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並未將「同性戀」視為固定的個人身份。這是相對現代且西方的概念。

經文主要關注出家人的獨身戒律,以及在家人避免強迫、剝削或違背承諾的性行為——換言之,避免造成傷害的行為。

對身份議題的「沈默」反而成為祝福,使現代禪師能根據慈悲與不傷害的核心永恆原則詮釋倫理戒律,而不受限於他時代特定文化禁忌。

西方的傳承

禪宗在二戰後於西方逐漸紮根,並於1960至70年代反文化運動中達到影響高峰。

早期西方禪修者多為質疑社會規範、權威與傳統宗教結構的人士,為更開放包容的佛教形式創造了肥沃土壤。

這並非單純的輸入輸出過程,而是古老智慧傳統與現代快速變遷社會間的動態對話。結果是禪宗以獨特姿態擁抱並肯定 LGBTQ+ 人士的靈性旅程。

開放的心

禪宗之路,尤其是在西方的實踐,為 LGBTQ+ 個體提供了深具歡迎與肯定的靈性家園。

這非政策問題,而是原則問題。它是根植於普遍慈悲、非二元智慧,以及注重善巧不傷害行動的傳統自然展現。

我們已見證這些原則如何轉化為僧團的生活實踐、師資的引導,以及 LGBTQ+ 領袖的受戒,他們反過來成為他人慈悲的燈塔。

禪之路即是覺醒於真實本然,超越恐懼與偏見扭曲的道路。對任何尋求者,不論其身份或所愛,皆是回歸自我的歸途。

你的真實本性本已完整圓滿;旅程只是為了覺察它。

Rotating background pattern

與您的顧客分享品牌資訊。介紹產品、發布最新消息,或熱情歡迎顧客蒞臨您的店鋪。

Feng Shui Source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