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中目標的箭
在日本弓道中,最重要的真理是:射手、弓、箭與目標必須融為一體。這不僅僅是一項射擊運動,而是一條心靈修行之路。
我們不稱之為射箭,而稱之為弓道,意即「弓之道」。
其修練是一種立禪,即站立冥想。主要目標不是射中紙靶的中心,而是磨練自我的心鏡。
這個理念體現在「正射必中」這句話中:正確的射法自然會命中目標。重點在於過程的純淨,而非結果。
弓之靈魂
要理解弓道,首先必須了解其靈魂。這門藝術建立在三個相互連結的理想上:真、善、美。
真(Shin)代表射擊的技術層面,強調對完美姿勢、正確體態及動作純淨執行的堅定承諾。
善(Zen)則關乎射手的品格,培養平靜的心境、善良的精神與尊敬的態度。
美(Bi)是前兩者的自然結合。當真實的技術(真)與善良的心(善)融合,動作便展現出優雅與美感。
這些原則匯聚成核心概念「正射必中」。
讓我們拆解這個理念。正射意指「正確射擊」,指射手心態的純淨與動作的完美執行。
必中則是「自然命中」或「必然命中」的意思,其中「自然」是關鍵,命中並非強求而來。
過程如下:
正確的心態促成正確的姿勢(真),正確的姿勢帶來自然的放箭(離れ),而純淨的放箭則產生必然的命中(必中)。
八節射法
弓道的哲學透過「射法八節」得以實現,這是射箭的八個基本階段。這不僅是身體動作,更是一場連結身心靈的儀式。
八個階段環環相扣,形成一氣呵成的動作。
1. 足踏み(立足)
從腳開始,射手穩穩站立,雙腳紮實踏地。
2. 胴造り(調整軀幹)
腳步穩定後,射手挺直脊椎,調整身體,使軀幹成為穩定的中心軸。
3. 弓構え(備弓姿勢)
射手將弓箭置於備射位置,此刻射手、弓與箭合而為一。
4. 打起こし(舉弓)
弓以流暢優雅的弧線舉過頭頂,此動作由呼吸與精神驅動,而非僅靠力量。
5. 引分け(拉開弓弦)
拉弓動作,右手拉弓弦向後,左手推弓向前,身體向外展開。
6. 会(滿弓)
滿弓時刻,動作凝止,進入最深沉的冥想狀態。
7. 離れ(放箭)
放箭非刻意決定,而如同「誕生」般自然,箭矢猶如成熟果實自然落下般離開射手。
8. 残心(餘韻)
箭矢離弦後,射手保持放箭姿勢,這是残心,心、身、靈的延續。
深入探究
在射法八節中,兩個階段揭示了禪的核心:会與残心。
会並非瞄準的時刻,任何用眼睛瞄準的企圖都會帶入自我與緊張,破壞射擊。
残心是最易被誤解卻又至關重要的階段,體現了正念。射箭並非箭矢離弦即結束。
在残心中,能感受到弓弦的餘震つるね,此聲被認為能淨化心靈。能聽見箭矢擊中目標的悅耳聲響的中,或是輕柔落入草叢的聲音。
錯失的悖論
在西方運動中,射失目標即是失敗;在弓道中,錯失反而可能是深刻的成功。
目標(的)不是敵人,而是一面鏡子。
射中靶心卻來自緊繃的心態、自我執著或炫耀慾望的射擊,被視為不佳。反之,若射擊雖未中目標,但出自純淨的心與正確的姿勢(真),則被視為寶貴且成功。
箭道之路提供重要回饋。經驗豐富的射手不將錯失視為失敗,而是教誨。
他們會問:我的心在哪裡動搖?在会階段呼吸是否有微小中斷?
傳說大弓道師阿波謙三能在全黑暗中射中目標,這並非視覺的把戲。
道與運動的差異
對熟悉現代射箭者而言,弓道或許顯得陌生。裝備古老,過程儀式化,目標抽象。
面向 | 弓道(道) | 西方射箭(運動) |
---|---|---|
主要目標 | 自我修養、心靈淨化 | 精準度、得分 |
裝備 | 不對稱竹製弓,無瞄準器 | 對稱高科技弓具,配有瞄準器與穩定器 |
過程 | 重視儀式與姿勢(射法八節) | 重視瞄準與穩定成績 |
心態 | 無心(無念),冥想狀態 | 高度專注,集中於目標 |
目標 | 自我的鏡子 | 必須擊中或征服的對象 |
日本弓(弓)的不對稱設計需要獨特技巧,非僅靠力量可掌握,必須與射手達成和諧與平衡。
現代射箭裝備則追求精準與重複性,盡可能排除人為變數。
一條路追求自我完美,另一條路追求分數完美。
尋找你的中心
弓道是一生的旅程,一條無終點的道,不斷回歸當下的修行。
弓非武器,而是鍛造心靈的工具。此修練引導我們從理解哲學,到將其融入生命本質。
透過此紀律,我們學會真正的目標非位於28公尺外的草與紙製靶子,而是自身的內心中心。
-
重點整理
- 弓道是一種立禪冥想(立禪),主要目標為自我修養。
- 正射必中哲學教導,純淨心念下的正確射擊,必然自然命中。
- 八節射法(射法八節)提供了此動態冥想的身體架構。
- 目標如鏡,反映射手內心狀態,使每次射擊皆為學習機會。
- 最終目標非擊中外在靶子,而是尋找並與自身中心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