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新視角觀照
一位禪師曾說:「在我學禪之前,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當我學禪一段時間後,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但當我開悟之後,山又回歸為山,水又回歸為水。」
這段旅程正是禪修的核心所在,指向一種深刻而簡單的看世界方式。
「如如」(梵文稱為 Tathatā)是此修行的核心。它意味著如實見到現實,不被我們的評斷或標籤所干擾。這是事物在心識告訴我們它們是什麼或我們是否喜歡它們之前的純粹「本然存在」。
我們將探討如何從理解禪的理念,進而親身體驗禪宗中的如如。這條道路引領我們以嶄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從空性到如如
要真正理解如如,我們需要知道它與空性的關係。這兩個概念就像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空性的回顧
空性並非指什麼都不存在。在佛教中,它表示沒有任何事物是獨立存在的。
一棵樹不只是樹,它同時是陽光、雨水、土壤與空氣的結合。萬物相互連結且不斷變化。當我們理解這點,就不再執著於固定的觀念。
另一面向
當我們真正看見沒有固定、獨立的自我時,才能真正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如如。
空性掃除我們迷濛的思維,如如則是透過清澈的窗戶所見的鮮明世界。空性拆解虛妄的想法,而如如幫助我們欣賞真實。
觀點比較
以下是這兩個概念的比較:
特徵 | 空性 (Śūnyatā) | 如如 (Tathatā) |
---|---|---|
焦點 | 拆解;見無自性存在。 | 欣賞;見事物獨特本然。 |
本質 | 現實的究竟本性(相互依存、無常)。 | 該現實的現象表現。 |
體驗 | 從執著與幻覺中解脫。 | 與生命直接、親密且奇妙的互動。 |
比喻 | 杯子內的空間,使其有用。 | 杯子本身獨特的形狀、顏色與質地。 |
如如的結構
如如不只是理念,而是我們看待事物的真實轉變。它關乎看見與感受,而非過度思考。
徹底不評判
這不僅是「不評判他人」而已。在禪中,意指停止我們給萬物貼標籤的習慣。
我們總是分類:好/壞、美/醜、對/錯。這些心念噪音阻礙我們看見真實。
想像花園裡的一株雜草,多數人稱它為「問題」。處於如如狀態時,我們只是看見一株綠色植物,帶著自己的形狀在土壤中生長。評判消失了。
二元對立的終結
通常,我們感覺自己與所觀察的事物是分離的,有「我」在看「那個」。
如如打破這道牆,分離感消失。
你不再只是聽雨的人,而是整個經驗——聲音、氣味與空氣中的濕潤感。沒有分隔。
這是禪的關鍵。正如三祖所言:「大道不難,唯嫌揀擇多。」當我們放下喜惡,自我與他者的隔閡便開始消融。
直接且無中介的體驗
這是如如禪的核心。體驗先於思考,是感官原始的輸入,尚未被心識加工。
想像觸摸一個熱杯子,瞬間你只感受到熱度。之後才有想法:「這很燙」、「我可能會燙傷」。
如如就是停留在那純粹接觸現實的第一刻。它是事物本身,而非我們對它的想法。
從理論到茶杯
這哲學應融入日常生活。如如不在特殊狀態,而在平凡行為中。
「唯此」的修行
培養如如的簡單方法是「唯此」的練習。無論做什麼,都全心專注於當下。
洗碗時,感受溫水流過雙手。注意盤子的重量與海綿的聲音。提醒自己:「唯此」。不是昨天的晚餐,也不是明天的計畫。只有這水、這盤子、這一刻。
讓我們試試喝茶。
拿起杯子,感受它的重量與溫度。不要思考「這是個漂亮的杯子」,只純粹感受。
看著蒸氣升起,不要分析,只是注視。
將杯子靠近嘴唇,聞聞香氣。不要標籤它為「綠茶」,只單純體驗。
啜飲一口,感受味道、溫度及口感。隨著吞嚥,跟隨這感覺。
在這練習中,你的全部注意力都在簡單的喝茶行為上。這就是如如的實踐。
五分鐘練習
試試這個短暫練習:
- 找一個物件:選擇簡單的東西,如石頭、筆或葉子。
- 無標籤觀察:花一分鐘,只是看著它。注意形狀、顏色及光影變化。當思緒出現,輕輕放下。
- 動用另一感官:閉上眼睛觸摸物件。它是光滑還是粗糙?重還是輕?溫暖還是涼爽?停留在原始感受中。
- 察覺心念:你的思緒會飄移:「這很無聊」、「這有什麼意義?」不要抗拒這些念頭,只像看過雲朵般觀察,然後回到物件。
- 放下與休息:幾分鐘後放下物件,靜坐,感受隨之而來的寧靜。
如如的美學
如如深刻影響了日本及禪風藝術,這些藝術形式幫助我們理解這深奧的概念。
侘寂之美
侘寂是在不完美或未完成中尋找美感,與如如直接相連。
一只手工茶杯若有裂痕,不被視為「破損」,裂痕成為其獨特故事的一部分。侘寂讚美事物本來的樣貌,而非我們認為它應該是什麼。
俳句瞬間
傳統俳句詩歌表達如如的瞬間。它們不解釋、不評判,只呈現直接體驗。
試想芭蕉的經典:
古池塘靜悄悄……
青蛙跳入池中——
水花聲又寂靜。
詩中無評論,只將我們置於聲音、動作與寂靜的場景中。這是禪宗如如的文字呈現。
禪庭園
禪石庭(枯山水)同樣表達此原理。它們不是大型景觀的縮影,
而是景觀本身。石頭就是石頭,耙過的沙子就是沙子。
它們邀請我們直接觀照形與空間,目的是安定思緒,讓我們直接體驗眼前的真實。
當下的圓滿
我們已從理解空性,走向體驗如如。了解到如如是空性的正面展現,透過不評判與直接感知而感受。
這不是遙遠的目標或只有大師才能達到的特殊境界。如如存在於每一刻、每一次呼吸中。
它藏在水的滋味、風的觸感、警報聲響與椅子的質地裡。它是等待我們以本來面目相遇的世界。
禪修不是逃避世界,而是徹底抵達世界。那份抵達,就是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