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公案精選:6 則故事啟發心靈,開啟智慧之門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is a Buddhist scholar and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devoted over 20 years to studying Buddhist philosophy, mindfulness practices, and helping others find inner peace through Buddhist teachings.

Follow me on

超越謎語的禪意

禪宗公案並非等待解答的謎語,而是引領我們洞察更深層次真理的故事。

不妨將它們視為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

這些問題超越理性思維,旨在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見現實,是喚醒心靈的工具。

您將會發現什麼

本文不會直接給您答案。公案的作用在於打破渴望簡單解答的心態。

我們將探討六則經典禪宗公案,每則故事附有簡短的省思,並提供引導您思考故事意涵的問題。

請將這些公案視為映照您心靈的鏡子,是通往覺醒的門扉,而您只需全然專注,便能穿越其中。

如何閱讀這些故事

與公案相處需要練習,這不只是閱讀文字而已。多數人習慣分析、尋找答案,但公案正是要打破這種習慣。

以下簡單指引能幫助您更深入體會這些故事,尊重公案的本質,並避免因試圖用邏輯解決而產生挫折感。

此方法教您如何以不同角度思考公案,從單純閱讀文字轉向真實體驗問題本身。

四項邀請,踏上心靈旅程

  • 放下「解答」的執著
    大腦固然強大,但此刻請暫時放下它。不要急著找出巧妙的答案。公案的力量來自於「不知」,真正的功夫在於提問,而非尋找答案。

  • 與不適共處
    這些故事可能令人困惑甚至生氣,這正是過程的一部分。當您感覺心智緊繃、焦躁時,試著覺察這種感受,且不加評判。這就是公案在發揮作用。我的第一次公案體驗歷經一週的心靈掙扎與挫敗感,直到放下尋找邏輯答案的執念,才迎來深沉的寧靜,而真正的修行也從此開始。

  • 用感受體驗,而非僅靠思考
    用全身心去感受故事。故事在您身體中引起什麼感覺?是銳利還是開放?帶來緊繃還是放鬆?讓公案成為您感受的對象,而非僅是抽象的概念。它指向的真理無法用言語完全表達。

  • 回到當下
    許多禪宗公案設計用來將您帶回當下。當思緒過度飄移時,利用公案作為心靈的錨點。回到呼吸,感受雙手,回到公案本身的簡單問題。

公案選集

以下六則是禪宗的重要故事,請慢慢閱讀,讓其中一則與您產生共鳴。

趙州狗子(無)

這或許是禪宗中最著名的公案,許多學習者從這則開始,它也是經典《無門關》中的首篇。

一位僧人問禪師趙州:「狗子有佛性嗎?」

趙州回答:「無。」

(「無」是日語,意指沒有、不存在、無法回答。)

省思要點

佛教教義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僧人本期待得到肯定的回答。

為何趙州卻說「無」?他想藉此傳達什麼?

當您期待深刻的「是」卻得到簡單的「無」時,心中會有什麼變化?

將「無」這個字留在心中,它究竟是什麼?

一手之聲

此公案出自18世紀日本復興禪宗的白隱禪師,他用此問題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

白隱禪師對學生說:「雙手拍掌有聲,現在請你示範一手之聲。」

省思要點

這是在談聲音嗎?理性思維試圖尋找物理上的答案卻無法得解。

留意當您試圖解答時,思緒往哪裡去?觀察它們的失敗,正是成長的契機。

此公案挑戰我們對現實的認知,現實常建立在對立雙方:雙手、聲音與寂靜、你與我。那麼,超越這些對立的存在是什麼?

您能聽見嗎?

南泉斬貓

這是一則令人不安的公案,迫使我們面對對錯與行動的觀念。

東西兩廂的僧人為一隻貓爭論不休。南泉禪師見狀,舉起貓說:「若有人能說出禪的真言,便可救此貓。」

僧人們沉默不語。

於是南泉便斬貓為二。

當晚,南泉的首席弟子趙州回來,南泉告訴他事情經過。趙州不語,只是脫下草鞋,頂在頭上,然後走出房間。

南泉說:「若你當時在場,便能救貓。」

省思要點

此故事挑戰我們對是非的既定觀念。慈悲與智慧的行動之間有何關聯?

南泉期望僧人們展現什麼?何謂「真言」?

趙州的反應無法用邏輯解釋,他的行動展現了什麼,是僧人們的沉默所無法達成的?

此公案邀請我們超越固有觀念,真正的問題是什麼?爭論、貓,還是僧人們未能行動?

一杯茶

這則故事直接傳達學習新知所需的心態。

一位以博學聞名的大學教授前來請教南泉禪師禪宗。

南泉為他倒茶,杯子滿溢後仍繼續倒。

教授看著茶水溢出,終於忍不住說:「杯子滿了,不能再倒了!」

南泉說:「就像這杯子一樣,你的心已被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填滿。若不先清空杯子,我如何能向你展示禪?」

省思要點

「杯子」在我們生命中象徵什麼?我們已經裝滿了什麼?

這不僅是書本知識,我們充滿了信念、過去經驗、自我認知與憂慮。

此刻「清空你的杯子」意味著什麼?

此公案邀請我們擁有禪所謂的「初心」——一顆開放、渴望且不受舊有觀念束縛的心。

本來面目

此問題出自中國禪宗六祖慧能,直指我們生命塑造前的真實自我。

問題是:「不思善惡,當下此時,你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省思要點

此公案邀請您剝除一切用以定義自我的標籤。

首先,超越善惡——超越所有評判與觀念。

接著,超越此刻,回到身心尚未形成之前,超越歷史與記憶。

當您去除姓名、故事、身體與思想,還剩下什麼?公案並非要求描述,而是邀請您直接見證。

您究竟是誰?在一切之下的真實自我為何?

是這樣嗎?

此公案展現禪宗原則如何在生活劇場中實踐。

禪師白隱以清淨生活聞名。隔壁住著一位美麗的日本女孩,她的父母經營食品店。某日,父母發現她懷孕。

父母大怒,女孩不願透露父親是誰,但在壓力下指名白隱。

父母憤怒地找上禪師,禪師只回:「是這樣嗎?」

孩子出生後被送到白隱那裡。此時他已失去名聲,但毫不在意,悉心照顧孩子,向鄰居借奶。

一年後,年輕母親忍不住告訴父母真相:真正的父親是魚市場的年輕人。

父母立刻前往白隱道歉並取回孩子。

白隱願意放手,並只說:「是這樣嗎?」

省思要點

白隱簡短的回應透露了什麼?

他不為讚美或責難所動,不執著名聲,也不被周遭紛擾牽動。

他的回應與否認、辯解或憤怒有何不同?這是對現實的純粹接受。

此故事展現放下的深刻自由,心境如深湖般穩定清明,不為風浪所擾。

故事之後的寂靜

公案並非閱讀結束即止,其目的在於陪伴您,從書頁延伸至生活中。

故事是種子,真正的任務是將問題深植心中。

公案不止於此

不必一次記住六則故事,或許其中一則特別觸動您,或讓您感到困惑或有趣。

選擇那一則。

將它帶入日常生活。洗碗時問自己:「一手之聲是什麼?」與難相處的人相處時問:「是這樣嗎?」照鏡子時問:「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禪宗公案的真正「答案」不是概念或巧言,而是您看見世界與自我的方式轉變,是直接體驗事物本來面貌。

Rotating background pattern

與您的顧客分享品牌資訊。介紹產品、發布最新消息,或熱情歡迎顧客蒞臨您的店鋪。

Feng Shui Source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