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門關禪宗:掌握無門關第一則公案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is a Buddhist scholar and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devoted over 20 years to studying Buddhist philosophy, mindfulness practices, and helping others find inner peace through Buddhist teachings.

Follow me on

開啟的疑問

踏入禪門的旅程,往往始於一個挑戰理性的問題。這是一段凝結於時間中的故事。

有位僧人曾問禪師趙州從諗:「狗子有佛性嗎?」

趙州答道:「無。」

這便是公案。「無」字,意指「不是」、「沒有」或「非」的意思。

我們立刻面臨一個謎題。大乘佛教教義,禪宗的根基,主張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每個生命都有成佛的潛能。

趙州的回答似乎與此教義相悖,令人困惑、奇異且挫折感十足。正是這份挫折感吸引著我們深入探究。

這個公案並非要用理性思維去解答,而是用來阻斷你慣常的邏輯思考。

它是著名公案集《無門關》中的第一則。許多臨濟禪宗的修行者,必須先通過「無」這道關卡。

公案背景

要修習「無」,我們需了解其背景。我們不是尋找隱藏的意義,而是理解這段深刻對話的脈絡。

趙州是誰?

禪師趙州從諗(778-897),日稱「趙州和尚」,是中國唐代著名的禪宗大師之一。

他以教學深刻且直指人心著稱,言語能迅速斬斷學生的錯誤觀念,權威十足,回答皆意味深長。

什麼是公案?

公案非謎語,而是「公案」一詞本意為「公開的案件」,如法律中的判例。它記錄了師徒間促使學生頓悟的瞬間。

公案的目的不是解釋,而是直接體驗。它指向言語無法表達的真理,必須親自見證。公案如同指月之指,重點在於看見月亮,而非研究手指。

《無門關》的呈現

「無」公案是《無門關》中的第一則,該集由禪師無門慧開(1183–1260)編纂,共收錄48則公案,並附有無門的評語與偈頌。

元素 說明
原始公案 一僧問趙州:「狗子有佛性乎?」趙州答:「無!」
主要人物 禪師趙州(Joshu)、未具名僧人
出處 《無門關》(Wumenguan,無門關),第一則,無門慧開編纂
無門的警示 無門明確警告修行者不可誤解「無」:不可將其理解為「虛無」,亦不可視為「有」或「無」的二元對立。

這項警示極為重要,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用理性思維去理解「無」是徒勞無功的。

「無」的修行法門

「無」禪的真正價值,在於你如何運用它。修行從觀念轉向直接體驗。以下是修習此公案的方法。

成為「無」

主要指導很簡單:不要試圖「理解」無,而是要「成為」無。

這是從思考中大幅轉變。目標是讓這個字、這個聲音、這個感受充滿你的整個心靈。

它必須佔據你心中所有空間,讓其他念頭無法容身。無思考,無評判,唯有「無」。

參究的方法

在禪中,這個過程稱為「參」(參,cān),是一種與直接體驗互動的積極修行。

  1. 持守「無」
    坐禪時,將公案帶入心中。不要像念誦咒語般機械重複,而是持守「無」的赤裸實相。感受它在腹部、臍下的位置,讓它成為你唯一的專注點。

  2. 斷絕思維
    思緒會浮現:「這是什麼意思?」「我做得對嗎?」「我餓了。」修行不是與這些念頭抗爭,而是用「無」斷絕它們。當念頭出現時,將注意力拉回「無」。這個心智動作銳利明確,不斷回歸同一點,斷絕思維意識的流動。

  3. 激發大疑
    隨著不斷斷絕散亂思緒,心境開始轉變。平常的心語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大疑」。

    這不是懷疑修行是否有效,而是一種深刻的「不知」狀態。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巨大的問號:我是誰?這是什麼?什麼是「無」?這種大疑非解決的問題,而是推動修行前進的動力。它如壓力積聚,中心即是「無」。

熾熱的鐵球

一個經典的禪宗比喻完美描繪這種感受。

修習「無」如同必須吞下一顆熾熱的鐵球。

你無法吞下,因為它會燒灼你的內心;你也無法吐出,因為它卡在喉嚨。你只能面對這個迫切且全然佔據的存在。

「無」必須成為這顆熾熱的鐵球。這不是愉快的思考練習,而是迫切的課題,要求你全神貫注。你無法用思考逃避,只能面對、成為它,讓它燒盡一切雜念。

常見陷阱

修習「無」的路上充滿心智陷阱。了解這些陷阱能避免多年徒勞。以下是最常見的錯誤方向,顯示缺乏真實體驗。

不只是「否定」

首先要明白,趙州的「無」並非簡單的「否定」回答。

若僧人問「天空是藍色嗎?」趙州答「無」,那只是簡單否定。但關於佛性的提問觸及現實的核心。

「無」打破了問題本身,指向一個在「有」與「無」概念形成之前的真理,超越了僧人問題中的二元對立思維。

理智的陷阱

無門在禪文中警告明確,心智會用各種手段逃避直面「無」。以下是最常見的陷阱:

  • 哲學陷阱。這非常誘人。你的心智試圖編織巧妙理論:「或許趙州是說狗不知道自己有佛性」,或「他可能在考驗僧人」。這正是公案欲阻斷的思考,將你帶離真正的修行。

  • 「虛無」陷阱。將「無」視為空洞的虛無是大錯。禪宗的空(śūnyatā)非死寂的無,而是充滿無限可能。執著於「無」的概念,只會製造另一個障礙。無門警告不要築起「虛無的巢穴」。

  • 咒語陷阱。無意識地反覆念誦「無、無、無……」以求心安,雖能帶來些許平靜,但非真正的公案修行。公案修行需強烈的質疑能量——大疑的能量,積極且炙熱,而非被動寧靜。

  • 「等待閃電」陷阱。過於被動,坐著或半心半意地念「無」,等待如閃電般的「悟」降臨。但覺悟不是被動發生的,它來自你自身的專注與努力。你必須自己創造這股能量。

突破

當這份強烈的修行結出果實,會發生什麼?當你持守這顆熾熱鐵球直到它吞噬你,結果如何?

疑惑之球破碎

當大疑達到極致,壓力積聚至臨界點,突然破裂。

此刻稱為見性,意即「見到本性」。

這不是新的想法或念頭,而是對真實的直接、完整見證。瞬間,分離的錯覺消失,「我」與「世界」的牆壁瓦解。

門扉大開

這正是無門所謂的「無門關」。阻擋你道路的,是你自己的思維之門。

「無」是你用來打破這扇門的工具。門一旦破碎,你回頭看,發現根本沒有門。分離只是思維創造的幻象。

突破後,原本的公案不再令人困惑。問題「狗子有佛性嗎?」清晰呈現其本質。答案非言語或觀念,而是直接見證。你以趙州的心見之,見狗的心與你心不二。矛盾在直接體驗的光中消融。

突破後的生活

這次突破並非禪修的終點,反而是實修的真正開始。

它奠定了更成熟、完整且慈悲的禪理解基礎,是將覺悟落實於生活的第一步。

邀請

學習「無」禪,不是為了了解歷史或哲學,也不是為了「知道」禪。

它是一條直接的體驗之路。公案邀請你踏上這條路。

這次探索為你提供了一張地圖——指引背景、方法與可能的陷阱。但地圖不是實際的領域。

最後一步不是閱讀,而是實踐。邀請你親自拾起這顆熾熱的鐵球——不只是有趣的想法,而是改變生命的利器。無門關已敞開。

Rotating background pattern

與您的顧客分享品牌資訊。介紹產品、發布最新消息,或熱情歡迎顧客蒞臨您的店鋪。

Feng Shui Source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