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寺院圍牆:禪宗的真正三大支柱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is a Buddhist scholar and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devoted over 20 years to studying Buddhist philosophy, mindfulness practices, and helping others find inner peace through Buddhist teachings.

Follow me on

當你問:「禪宗的三大支柱是什麼?」許多答案會指向一套基本的修行法門,通常列為坐禪(冥想)、公案研習,以及參禪(與師父的私下面談)。

這個答案是正確的,它描述了許多禪宗流派中正式修行的外在架構。

然而,在這表象之下,還存在著更深層的架構。這是推動禪修之路的內在動力,是修行者必須培養的關鍵心態,才能真正踏上禪道。

這些才是真正的支柱:大信、大疑與大決心。

本文將超越結構性的修行方法,探討這個內在的三位一體。我們將描繪出真實修行中,無論在寺院內外都不可或缺的心靈與體驗地圖。

常見的答案

結構性的支柱

為了建立信任並提供重要背景,我們必須先尊重標準答案。在許多禪宗流派,尤其是臨濟宗中,修行確實依靠三部分的結構支撐。這些是禪修的「你所做的事」的具體方法。

  • 坐禪(靜坐冥想):這是基礎。坐禪是身心靜止,專注於呼吸,並不加評判地觀察心念的修行。它培養穩定、專注與清明。禪的其他一切都建立在這個寧靜當下的堅實基礎上。

  • 公案研習(公開案例探究):這是打破二元對立思維的工具。公案是歷代禪師留下的難解問題、故事或語句,交由學生探究。它無法用邏輯解答。修習公案的目的是耗盡思考心,促使直接的突破。

  • 參禪(私下面談):這是檢驗與指導的過程。學生在正式的私下會面中,向合格的師父呈現對公案的理解。師父評估學生的領悟,糾正錯誤,並提供深化修行的指引。這是重要的回饋循環。

這三個元素構成了強大的修行體系,是外在的形式。但賦予它們生命的是什麼?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內在的心態,也就是「你如何去做」的關鍵。

更深層的答案

核心的心態

對於我們的問題,最深刻的回答是將「三大支柱」從一組行為轉化為三種必備的心靈品質。這種觀點由像白隱慧鶴這樣的大師強調,是任何真正靈性追求背後的生命力。

這些內在支柱在日語中稱為大信(Dai-shinkon)、大疑(Dai-gijō)與大決心(Dai-funshi)。

它們是外在修行的內在伴侶,不僅是有益的態度,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尊敬的禪師白隱曾說,沒有這三大要素,修行將毫無力量。他著名地警告:「想要通過祖師的關卡,就像蒼蠅想咬穿鐵棒一樣。」

為了釐清這種關係,我們可以將內在心態對應到外在結構。

結構性支柱(「做什麼」) 心理性支柱(「如何做」)
坐禪(冥想) 大信(對過程與自身本性的信任)
公案研習(探究) 大疑(激發探究的燃燒疑問)
參禪(面談) 大決心(堅持克服挑戰的意志)

此表顯示內在品質如何驅動外在修行。現在,讓我們深入探討這些重要的心態。

支柱一:大信

Dai-shinkon:基礎

「信」這個詞在西方語境中常帶有誤導,通常指對看不見或未證實事物的信仰。禪中的大信則完全不同。它是一種實際、紮實且深刻的信任。

什麼是大信

這種信任不是盲目相信教條或崇拜神祇,而是對覺醒可能性的深刻信賴。

具體而言,它包含三個層面:

  1. 信任你自身與生俱來的佛性。這是基本的信念:你本來就擁有清明、光明且完美的覺悟本性。它暫時被遮蔽,但並未消失。

  2. 信任佛法。這是對修行道路本身的信心。相信佛陀的教導與禪的修行方法,只要努力實踐,便是揭示本性可靠且有效的途徑。

  3. 信任師父與僧團。依靠真正走過這條路的師父指導,以及同修團體的支持。相信他們能指引方向,幫助你保持穩定。

信的角色

這三重信念是錨點,提供穩定,讓你在修行艱難、進展緩慢或心生迷惑時仍能持續。

若無對自身本性的信任,你會放棄;若無對道路的信任,你會中途退縮;若無對導師的信任,你會迷失方向。

這就像科學家對科學方法的信賴,儘管實驗尚未完成,仍相信過程會帶來結果。這就是Dai-shinkon的品質。

支柱二:大疑

Dai-gijō:動力

這裡我們遇見禪宗的一大悖論。建立信心後,我們被告知要培養疑問。但這「大疑」與我們平常經歷的有害、憤世嫉俗的懷疑截然不同。

區分疑問的種類

分辨大疑與普通疑問至關重要。

普通疑問是理性的、懷疑的。它與被質疑的事物保持距離,說「我不相信」或「證明給我看」。這種疑問造成隔閡,阻礙深入投入。

大疑則相反。它是深刻、存在性的、全然吞噬的質疑,消除提問者與問題之間的距離。它不是頭腦中的想法,而是遍及全身的感受。

當修習像「無是什麼?」這樣的公案時,大疑不是在思考問題,而是成為問題。問題「我究竟是誰?」不再是哲學上的好奇,而是燃燒、迫切且持續的探究。

疑問如何推動修行

大疑的狀態是突破的引擎。它成為一個強烈的專注點,逐漸吸收所有分散的心力。

它餓死了干擾,吞噬了憂慮、白日夢與思維遊戲。所有生命能量都匯聚並導向這個未解的焦點。

這產生巨大的內在壓力。心智無法用邏輯解決問題,被拉扯至極限。這就是「大疑障礙」。正是在這深刻的張力中,體驗性的見性(見性)才會突然爆發。

想像一位偵探全心投入一宗案件,吃飯、睡覺、呼吸都圍繞著核心謎團。這種執著、與問題完全合一的狀態,就是Dai-gijō的滋味。

支柱三:大決心

Dai-funshi:能量

如果大信是錨,大疑是引擎,那麼大決心就是維持引擎運轉的燃料。它是支撐整個修行的堅韌能量。

決心的本質

這種品質Dai-funshi不只是簡單的意志力或堅忍不拔。日文字義蘊含著覺醒、勇猛且無畏的精神,是戰士的氣概。

禪宗歷史充滿展現這種精神的故事——祖師在雪中苦坐數日,修行者立誓不離坐墊直到突破。這些故事非字面意義,而是傳達決心的強烈程度。

它是每天都願意坐上坐墊的能量,尤其是在你最不想坐的日子。它是面對修行揭示自身心性不適真相的勇氣。

它是堅持承受大疑障礙巨大壓力,不放棄、不尋求逃避的剛毅。

三者的相互作用

這三大支柱不可分割,決心是將其他兩者結合成動力的紐帶。

大決心源自大信。你願意忍受艱難,因為你相信覺醒可能,道路真實。

同時,大決心又被大疑推動。存在性問題的迫切感驅使你不惜一切尋求答案。

沒有決心,信仰只是被動且美好的想法;沒有決心,疑問則淪為憤世嫉俗或絕望。Dai-funshi是讓旅程成真的積極勇敢能量。

修行中的協同作用

修行者的歷程

這三大支柱不是線性的清單,而是動態交織的系統,在修行核心中活躍。為了理解它們如何協同運作,讓我們追蹤一位修行者與公案的歷程。

第一步:培養信心

學生開始正式修行,師父給予第一個公案,或許是著名的「父母未生之前,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這問題令理性心迷惑且無法理解。此時,大信至關重要。學生必須信任師父,信任這古老傳承的法門,並相信自己有能力直接體悟其意義。懷抱這份信心,開始修行。

第二步:進入疑問

學生坐禪,持守問題。起初嘗試用理智回答:「或許是我的意識?我的靈魂?宇宙?」師父在參禪時否定所有這些概念性的答案。

挫折感累積。問題從心智謎題轉為深刻的身心痛楚。我究竟是誰?在所有標籤與概念之前?問題伴隨他們離開坐墊,進入工作、飲食與夢境。

這就是大疑的成長。它不再是思考,而是持續、嗡嗡作響、未解的震動,存在於核心。世界似乎退居背景,唯有問題存在。他們已進入大疑障礙。

第三步:運用決心

這種狀態極為不適。心靈呼喊解脫、分心或簡單答案。此刻,大決心誕生。

憑藉最初的信心與疑問的迫切,學生加倍努力。坐得更久。洗碗時也專注探究公案。反覆參禪,呈現整個自我,而非僅是答案。

這就是Dai-funshi的實踐。是不放棄的決心,是勇敢停留在「未知」烈火中的意志。

突破

修行者同時持守這三種心態:堅定信念相信超越概念的答案存在、全然吞噬問題的大疑,以及不放手的堅毅決心。

張力累積,直到某一刻,思考心突然崩解。「我」與「公案」的結構瓦解。

在那釋放中,出現突如其來、直接且無可否認的「本來面目」體驗。這是三大支柱完美動態協同的果實。過程隨即重新開始,帶著更深的信心與新的探究。

結語

擁抱內在支柱

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禪宗的三大支柱是什麼?我們看到有兩種合理的答案。一種描述修行的外在結構:冥想、探究與指導。

另一種更深刻的答案揭示賦予這結構生命的內在動力。

雖然坐禪公案研習的方法不可或缺,但真正點燃覺悟之路的是大信、大疑與大決心的持續培養。

理解這些內在支柱,將禪從一套歷史技術轉化為活生生、呼吸著、深具個人色彩的旅程。這是一條強而有力的自我探索之路,任何願意培養這些基本人性品質的人,都能踏上這條道路。

Rotating background pattern

與您的顧客分享品牌資訊。介紹產品、發布最新消息,或熱情歡迎顧客蒞臨您的店鋪。

Feng Shui Source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