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革命:一行禪師如何以禪宗佛法重新詮釋現代正念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is a Buddhist scholar and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devoted over 20 years to studying Buddhist philosophy, mindfulness practices, and helping others find inner peace through Buddhist teachings.

Follow me on

教導呼吸的禪師

在這個急速前進的世界裡,有一位男子教會我們停下腳步的深刻力量。他不是科技巨擘,也非政治人物。這位溫和的越南禪師,開啟了一場全球性的心靈革命,改變了我們對心智的理解。

這位男子便是釋一行禪師,學生們親切稱他為「Thầy」,意即「老師」。他一生致力於將古老的禪宗修行轉化為現代人面對焦慮時都能輕鬆運用的實用工具。

他究竟是誰?他的教誨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深遠意義。

不一樣的大師

釋一行禪師是一位禪宗僧侶、詩人及和平運動者。他被西方廣泛尊稱為「正念之父」。

他的影響力遠超過宗教界。1967年,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提名他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稱他為「和平與非暴力的使徒」。這一舉動確立了他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將探討釋一行禪師禪宗教義的兩大支柱:簡單的正念藝術與慈悲的行動佛教實踐。我們將發掘他的智慧如何實際帶來內心的平靜。

兩大支柱

釋一行禪師的教導建立在兩個相互連結的支柱上,構成一條完整的道路,既培養內在的平和,也呼籲積極行動於世間。

支柱一:人人皆可的正念

對於Thầy來說,正念並非僅限於僧侶的複雜修行,而是回歸當下的簡單行為。

他教導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練習正念。洗碗時感受溫水流過雙手,細細品味茶香而不被分心。正念能停止我們紛亂的心念。

他的突破在於這份簡單。他剔除繁複儀式,提供一條直達當下的道路。

正如他所說,「我們能給予他人最珍貴的禮物,就是我們的當下陪伴。當正念擁抱我們所愛的人,他們將如花般綻放。」

這種方法讓平和在你下一次呼吸中觸手可及。

支柱二:行動佛教

正念培養內心的平靜,而行動佛教則將這份平靜帶入世間,實踐於行動中。

Thầy在越戰期間創造了這個詞彙。他與同門僧侶面臨抉擇:是留在寺院靜坐,還是前往村莊幫助戰爭受難者。

他的答案是兩者兼顧。他深知真正的靈修無法忽視世間苦難,慈悲必須付諸行動。

因此,他於1960年代初創立了「青年社會服務學校」,一萬名年輕志工重建被炸毀的村莊、教導孩童、設立醫療中心,同時實踐正念。

行動佛教教導我們,內在修行與外在行動是同一整體的兩部分。我們先在內心培養和平,才能將和平分享給世界。

從理論到實踐

釋一行禪師的禪宗之美,在於其極具實用性。以下是幾項他最珍視的修行法門,你現在就能開始體驗。

正念鐘聲

Thầy教導我們,任何聲音都能成為正念的鐘聲,喚回我們的覺知。響起的電話鈴聲、遠方的警笛或時鐘的敲響,都能成為我們的老師。

這項修行將我們紮根於當下,將焦慮的思緒拉回。

  • 1. 聆聽鐘聲:當聲音響起時,輕輕暫停手邊的事,只需停留一個呼吸的時間。
  • 2. 吸氣:緩緩吸氣時,可以心念默唸,「聽,聽。」
  • 3. 呼氣:呼氣時,心中可念,「這美妙的聲音帶我回到真正的家。」
  • 4. 微笑:嘴角輕輕上揚,釋放臉部與身體的緊繃。

行禪

行禪告訴我們,平靜不僅存在於靜止中,每一步皆是抵達。

不需特別場所,走廊、小房間或人行道皆可。

  1. 找一處空間:選擇一條短且通暢的路徑,無障礙物。
  2. 呼吸與步伐協調:吸氣時邁出一步,呼氣時再踏出一步,找到自然的節奏。
  3. 專注感受:全神貫注於腳底,感受腳掌離地、穿越空氣、觸地的過程。
  4. 放下目的地:記得你已經抵達,每一步即是目的地,無需匆忙。

茶禪

喝茶的簡單行為也能成為深刻的禪修,將日常轉化為寧靜的當下體驗。

泡茶或咖啡時,留意每個動作。聆聽水沸騰聲,感受杯子在手中的溫度。坐下品飲時,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專注當下。

感受杯子的溫暖,啜飲前聞聞香氣,完全沉浸於這股氣味中。

現在啜飲第一口,完整體驗它,彷彿這是世上最重要的時刻。此刻,你不迷失於過去,也不憂慮未來,你只是純粹地存在。

當代的行動佛教

行動佛教誕生於戰爭時代,至今依然切合時宜,為我們提供以慈悲與清明面對現代挑戰的框架。

當下的慈悲行動?

釋一行禪師的禪宗如何引領我們穿越氣候危機、數位分心與社會分裂?原則不變,應用隨時代演進。

我們可將其核心原則與當今挑戰相連結,理解其意義。

原則 現代應用
正念消費 抵制快速時尚與無止境的升級換代。選擇永續的食物來源。減少來自數位媒體的心理「垃圾食品」。
慈悲言語與深度傾聽 在網路爭論中避免激化怒氣。創造真誠對話的空間,修復分裂。
保護生命 支持保護所有物種的環境政策。參與致力於終結苦難的社會正義運動。
不執著於觀點 以好奇心而非敵意接納不同觀點。認知我們的觀點非絕對真理。

十四項正念訓練

為指引社群,Thầy制定了「正法念處十四項訓練」。這些不是嚴格規則,而是生活倫理的深思指南。

它們為行動佛教提供藍圖。例如,正念消費要求我們檢視所消費的食物、媒體與經驗,是否滋養自己與世界?

正確語言的訓練則幫助我們在數位溝通中停頓思考。發表評論或分享文章前,我們可以先暫停。

我們或許會問:「我的話語是真實的嗎?出於慈悲嗎?會促進理解還是分裂?」這簡單的停頓,就是數位時代的行動佛教。

理解「共存」

釋一行禪師教義的核心,是一個深刻的洞見:「共存」。這個概念將正念與慈悲行動緊密結合。

「你是,所以我在」

Thầy創造了「共存」一詞,表達萬物無一獨立存在,一切相互依存。

他以著名的紙張比喻說明此理。

「若你是詩人,你會清楚看到這張紙上漂浮著一朵雲。沒有雲就無雨,無雨樹木無法生長,沒有樹木我們也無法造紙。」

雲、雨、砍樹的伐木工及其父母皆存在於這張紙中。紙即是雲、雨與樹。存在即是共存。

共存如何療癒

這不僅是哲學,更是強大的療癒工具。

當我們真正看見共存的本質,孤獨感便開始消散。我們明白自己的快樂與他人快樂相連,別人的痛苦亦是我們的痛苦。

這份理解推動行動佛教。我們保護環境,因為地球的健康即是我們的健康。我們反抗社會不公,因為他人受苦時,我們無法真正自由。

看見彼此相連,讓我們從「我對抗世界」轉變為「我們是一體」。

雲朵永不消逝

釋一行禪師的遺產,不在於紀念碑,而是持續在全球傳播的生活實踐。

他留下的足跡

Thầy的偉大貢獻,是將禪宗智慧化為全球和平的力量。他讓正念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提供清晰的慈悲行動之路。

他的精神透過遍布全球的梅村禪修中心延續,歡迎各界人士參與。他著作逾百本,讓溫柔的聲音永遠觸及每個人。

你的下一口正念呼吸

Thầy引領的旅程,不需劇烈改變生活,只從你下一口呼吸開始。

釋一行禪師教導我們,雲朵永不消逝,它化為雨水、茶湯與新葉。同理,他的智慧在我們每一步正念行走、每一次有意識的呼吸中延續。

這場革命悄然展開,從現在,從你開始。

Rotating background pattern

與您的顧客分享品牌資訊。介紹產品、發布最新消息,或熱情歡迎顧客蒞臨您的店鋪。

Feng Shui Source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