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結合
一部古老的占卜書籍,如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倫理體系之一的核心經典?這個問題引領我們深入理解東亞思想的精髓。
《易經》,又稱《周易》,為儒家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基本架構。一組被稱為「十翼」的注解使這種連結成為可能。
這些注解改變了《易經》的用途。它不再只是預測未來的工具,而成為引導人成為更好人的指南。文本展示了人性善良如何與自然與宇宙的規律相呼應。
這個架構賦予儒家關於生活方式的教導更深層的意義。我們將探討《易經》的起源、十翼如何改變它,以及其核心理念如何與當今仍具影響力的儒家價值觀相連結。
孔子之前的《易經》
要理解儒家思想家如何改變《易經》,我們必須先了解它的原始面貌。它是一部關於變化與機遇的書。
卦象與占卜
古老文本的主要部分包含64個卦象(卦)。每個卦由六條線組成,線條或為實線(陽),或為斷線(陰),上下排列。
每個卦象代表一種基本情境或變化過程,涵蓋了世界與人生中所有可能的狀態。
在商周時代,人們主要用它來預測未來。國王、貴族與占卜師會用特定的草莖方法產生卦象。
這些卦象會就重要事務提供建議:是否開戰、農作物的收成如何、該聘用誰等。重點在於預測未來,而非倫理教導。它是應對命運的工具,而非指引如何為善的指南。
偉大的綜合
《易經》的重大轉變發生在「十翼」被加入之後。這些注解基本上賦予這部古老占卜書新的儒家意義。
什麼是十翼?
十翼是七篇不同的注解,附加於原始卦象文本。傳統上認為是孔子親自所作。
現代學者認為孔子可能並非直接撰寫,而是約在公元前300至150年間,由早期儒家學者逐步完成。
無論作者為誰,其目的明確且具革命性。他們徹底從道德與哲學的角度重新詮釋了這部占卜文本。
十翼改變了《易經》的核心問題。舊問題是:「我將會發生什麼?」新的儒家問題則是:「在此情境下,我應該做什麼正確的事?」
注解作為道德推動力
其中幾篇十翼在這哲學轉變中扮演關鍵角色。它們將占卜的機制轉化為自我提升的架構。
《彖傳》和《象傳》尤其重要。它們不再用卦象結構來預測未來,而是提供道德指引。
這些注解經常以「君子」的角度來談論建議。君子洞察卦象所示的宇宙情境,並以謹慎、誠實與道德正確的態度行事。
《文言傳》則深入探討前兩個卦象:乾(天)與坤(地)。它將這兩股宇宙力量視為理想人性特質的典範。乾象徵力量、創造力與堅韌,坤則代表包容、滋養與支持的奉獻精神。
繫辭傳
十翼中哲學意義最深遠的是《繫辭傳》。此篇呈現一套完整的世界觀,支撐整個儒家體系。
《繫辭傳》描繪宇宙非固定不變,而是活躍、相互連結且不斷變化的系統。萬物透過陰陽不斷交互作用而相連。
重要的是,它賦予人類宇宙中的特殊地位。人非命運的被動承受者,而是與天地形成三位一體,成為有意識且積極的參與者。
透過理解《易經》中的變化規律,人能掌握道,即宇宙之道。此理解使人能依循宇宙原則行事,提升自我,並為家庭、國家與世界帶來秩序。
宇宙觀與行為準則
十翼建立了宇宙運作與人類行為之間的明確連結,這正是其綜合價值所在。
宇宙作為道德藍圖
核心理念是宇宙的規律不僅是物理法則,更是道德法則的根源。陰陽平衡、四季循環與天的創造力皆反映在人類的正當行為中。
因此,為善即是與現實的基本本質相契合。倫理非人為捏造,而是源自宇宙結構。《易經》成為理解此結構的地圖。
五常的宇宙根基
當我們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與《易經》的原則連結時,這種關係最為明顯。
-
仁:此德行與宇宙中創造生命的力量相連,象徵乾卦(天)。仁是人類表達宇宙創造與支持生命傾向的方式,透過對他人的慈愛參與這股宇宙創造力。
-
義:義與《易經》中平衡、適時(時)與恰當的理念相通。每個卦象代表特定情境及其需求。義是懂得在適當時機做正確的事,根據情境調整行動,正如卦中線條因位置而變化。
-
禮:禮源自宇宙的可見秩序。宇宙有明確結構——天在上,地在下,卦象本身也展現結構,每條線皆有其適當位置。禮將這宇宙秩序轉化為社會秩序,提供儀式與社會規範,促使社會和諧運作。
-
智:智慧是理解《易經》變化規律的能力。它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情境運作深刻的洞察。這種洞察使人能有效實踐義,因為了解真實狀況。
-
信:信的宇宙根基在於道的可靠性。日出月落、季節更替皆有穩定的循環。可信賴的人(信)反映這種宇宙的一致性,言行一致,展現宇宙本身的誠實。
天行與奮發
十翼中有一句話完美詮釋了儒家從《易經》汲取的積極、參與世界的精神。
解析名句
此句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象傳》對首卦乾(天)的解說。
其意為:「天的運行強健而不息,君子應當不斷自我勉勵,永不止息。」
這句話意涵深遠。天非靜止,其本質是運動、能量與無盡的創造力。星辰運轉,四季更替,能量流動永不停歇。
君子,作為儒家理想人格,應效法這種天體能量。道德、心智與精神的成長非終點,而是持續不斷、充滿活力的奮鬥過程。自我提升永無止境。
拒絕被動
此觀點與命運固定論截然不同。透過儒家視角,《易經》不僅揭示不可改變的命運。
它展現當下能量的格局,描繪情境全貌,賦予人行動的力量。它是策略與倫理行動的工具,而非被動接受。
此原則直接連結儒家核心理想:積極參與社會與政治。目標非退隱靜思,而是以天啟般的持續自強與社會奉獻推動世界進步。
《易經》的實踐
《易經》與儒家的哲學結合不僅是理論上的。我們在後世思想家,尤其是朱熹身上,見證其最完整的展現,確立其在傳統中的地位。
朱熹是誰?
朱熹(1130-1200)是宋代新儒學的偉大整合者。他對儒家四書五經的注解成為中國官方教學標準,影響超過六百年,涵蓋無數學者與官員。
朱熹的雙重運用
對朱熹而言,《易經》是儒家思想的瑰寶,他主要以兩種方式運用它。首先,它為其整套體系提供形上學基礎。
他利用《易經》的陰陽與太極概念,發展出理(Principle)與氣(Vital Force)的精妙理論。對朱熹來說,《易經》不僅是道德指南,更是從宏觀宇宙到人心運作的真實地圖。
其次,他推廣《易經》作為自我修養的實用工具,視其為「格物致知」的重要途徑。
透過深入思考卦象及其變化,人能理解宇宙中固有的理。由於這些理同時存在於人心,這種探究成為通往道德覺悟與成聖的直接道路。
朱熹的著作完成了《易經》的歷程,使其不僅成為經典,更成為整個儒家思想傳統的哲學與宇宙論支柱。
永恆的傳承
《易經》與儒家的故事是一段深刻的轉化歷程。源自古老薩滿占卜的文本,演變成世界哲學的倫理與形上學基礎。
這一演變由十翼的詮釋天才推動。這些注解重新定義了卜辭,將命運的符號轉化為道德抉擇與宇宙和諧的指南。
這種結合創造出獨特且強大的哲學體系,個人倫理根植於普遍原則,人類行動成為宇宙動態且永續創造力的重要參與。
《易經》賦予儒家宇宙共鳴的靈魂,儒家則賦予《易經》持久的道德使命感。這一綜合成為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發展之一。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