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坐禪的奧秘:「只管坐」為何是禪宗最深刻的修行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is a Buddhist scholar and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devoted over 20 years to studying Buddhist philosophy, mindfulness practices, and helping others find inner peace through Buddhist teachings.

Follow me on

許多人在搜尋「禪宗中的坐禪是什麼」時,常會看到關於姿勢、呼吸和坐墊的建議,這些只是坐禪的基本身體要素。真正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為何要修習這項法門。

答案源自曹洞宗的核心信念。坐禪並非為了將來某天達到開悟的手段,而是展現我們當下已具足的佛性。

本文將超越簡單的指引,深入探討坐禪的深層意義。我們將探討:

  • 身體形態如何表達精神真理
  • 「修行即開悟」的理念
  • 理解「非思量」(Hishiryo)
  • 這套哲學如何改變修行者對坐禪的體驗

基礎:不只是姿勢

坐禪的身體形態並非隨意的規則組合,身體透過這種姿勢展現寧靜與當下的存在感。

身體如錨

你的身體將心念穩固於當下。幾個關鍵元素創造出穩定的基礎。

多數人會坐在放置於坐墊(zabuton,平墊)上的坐蒲(zafu,圓墊)上。坐蒲抬高臀部,使雙膝能穩穩地放在坐墊上,形成穩固的三點支撐。

雙腿交叉成穩定的姿勢。全蓮花坐為傳統,但半蓮花坐更為普遍。其他姿勢如緬甸式、正坐或使用凳子、椅子也都合適。重點是穩定,而非忍受疼痛。

保持脊椎挺直但不僵硬,彷彿向天空伸展。微微收下巴,使頭部與脊椎對齊。雙手結成宇宙印:左手掌放於右手掌上,雙拇指輕輕相觸,形成橢圓形。

姿勢 穩定度 適合對象
全蓮花坐(Kekka-fuza) 最高 適合經驗豐富且柔軟度高的修行者。
半蓮花坐(Hanka-fuza) 最常見的姿勢,兼具穩定與易行性。
緬甸式/正坐/椅子 良好 適合初學者或身體有不便者。保持端正莊重的原則不變。

生命的呼吸

坐禪中,我們專注於自然的腹式呼吸,輕輕將覺知放在臍下約五公分的腹部(腹腔)。

這並非像瑜伽般強迫的呼吸法,而是將注意力回歸身體自然的節奏,呼吸自然而然地流動。

哲學核心:為何坐著即是一切

要真正理解「禪宗中的坐禪是什麼」,必須超越技巧層面。坐禪的哲學使其與其他冥想形式截然不同。

只管打坐:Shikantaza的藝術

曹洞宗的主要指導是只管打坐(Shikantaza),意指「單純坐著」或「唯有精確地坐著」。

在此修行中,我們以開放的覺知坐著,不專注於任何特定對象,甚至不僅僅是呼吸。

思緒在只管打坐中並非敵人,它們只是心靈天空中飄過的雲朵。重點不是停止思考,而是不被思緒所牽絆。

就像靜坐於房間中,任由人們進出,你既不招待茶水,也不驅趕他們,只是觀察他們經過。

這與追求特定境界或解決問題的冥想截然不同。只管打坐沒有任何目標可達成。

修行即開悟:路徑與目標

這引出坐禪最根本的觀念:修證一如(Shusho Itto),意即「修行與開悟本為一體」。

多數靈修體系認為你現在尚未開悟,需要透過修行達到開悟,修行是兩者之間的橋樑。

禪師道元顛覆了這種觀念。你坐禪不是為了成佛,而是因為你本來就是佛,坐禪是表現這覺悟本性。

正如道元在《普勸坐禪儀》中所言:「修道即是開悟,無修道即無開悟,無開悟即無修道。」

這改變了我們坐禪的理由。我們不是為了獲得缺乏的東西,而是在表達已然圓滿的本性。

非思量(Hishiryo):超越思考

既然我們既不刻意思考,也不強求停止思考,那心念究竟在做什麼?坐禪中的狀態稱為非思量(Hishiryo),意指「超越思考」。

理解非思量,先看它不是什麼:

  • 思考(Shiryo): 正常的心智活動,分析、計劃與憂慮。
  • 非思考(Fushiryo): 強迫心智空白的狀態。
  • 非思量(Hishiryo): 當你完全專注於姿勢,讓思緒自然流過而不執著時,自然浮現的覺知狀態。

非思量無法強求,它是當我們停止控制經驗時,心智的自然狀態。

修行者的真實:內在世界

這套哲學在實際修行中是什麼感受?實際體驗非常人性化,有時甚至帶點混亂。

「我這樣做對嗎?」

多數修行者會疑惑自己是否坐得正確:「我的心太忙了」、「這很無聊」、「腿好痛」、「什麼時候才結束?」

從修證一如的觀點看,這種評判心正是我們學習放下的對象。反覆檢視「我做得對嗎?」是目標導向的思維,我們正試圖超越。

修行不是為了達成無思無痛的「好」禪定,而是不斷回到當下,即使身處喧囂、無聊與不適之中。

疼痛、無聊與昏沉

這三種感受常在坐禪中出現。修行不是要消除它們,而是學會與它們共處。

疼痛是真實的。首先要分辨肌肉拉伸的不適與真正的傷害。對於一般不適,直接觀察感覺,不加上「我受不了」的故事。

無聊是心靈渴望娛樂。與無聊共處教導我們接受現實的本來面貌,即使看似什麼都沒發生。

昏沉可能是疲倦,但多半是心智抗拒。輕輕挺直脊椎,睜大眼睛,專注於當下這一呼吸。

超越坐墊:一種生活方式

坐禪的真正力量在於融入日常生活。我們並非追求成為專業的坐墊修行者。

行動即禪修

坐禪中培養的品質可帶入各種活動,這有時被稱為「動態禪」。

洗碗也能成為禪修:感受溫水、聽見碗盤聲、聞到洗潔劑香氣。行走時感受雙腳踏地。傾聽朋友則是全心投入的練習。

「禪宗中的坐禪是什麼」的終極答案即在此。它不僅是三十分鐘的活動,而是培養一顆在生命各種經驗中持續保持當下與開放的心。

結語:回歸本然

我們從坐禪的身體形態到深層哲學皆有所探討,明白它不是修正自我或達成未來目標的技巧。

坐禪就是全然與當下同在,展現我們隨時可得的根本本性。這是一次又一次回歸人性簡樸尊嚴的修行。

最深刻的答案不在書本或未來成就,而是在坐著的當下。

Rotating background pattern

與您的顧客分享品牌資訊。介紹產品、發布最新消息,或熱情歡迎顧客蒞臨您的店鋪。

Feng Shui Source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