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入門:初學者的曹洞宗禪修與只管打坐指南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is a Buddhist scholar and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devoted over 20 years to studying Buddhist philosophy, mindfulness practices, and helping others find inner peace through Buddhist teachings.

Follow me on

靜默的革命

曹洞宗禪宗倡導一場靜默的革命。它始於簡單的坐下,而非誇張的動作。

這是日本禪宗的兩大流派之一。道元禪師於十三世紀將其傳入日本。

其核心有兩個相輔相成的關鍵理念。第一是只管打坐,意指「純粹坐著」,不追求任何結果。

第二個理念是修行與覺悟本為一體,非兩回事,稱為「修證一如」。

本文將探討這個真實——從一位行腳僧的起源,到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與禪修中運用它。

道元的日本之旅

尋求佛法的旅程

曹洞宗在日本的故事,就是永平道元(1200-1253)的故事。他是一位聰慧的年輕僧人,心中有個無人能答的大疑問:既然人人本具佛性,為何還需如此刻苦修行?

這份深刻的疑惑促使他於約1223年踏上危險的中國求法之路,尋找真正的教義。

與如淨禪師的相遇

在中國,道元終於遇見了天童如淨禪師,找到了他所尋求的答案。這位老師傳授他簡單而深刻的只管打坐法門。

有一天,在禪堂中,如淨禪師斥責一位打瞌睡的僧人,喊道:「坐禪即是身心的捨棄!」道元聽後頓悟,找到了答案。

在日本建立曹洞宗

1227年,道元返回日本,準備傳授所學。1244年,他在偏遠山區創建了永平寺,成為曹洞宗兩大本山之一。

他建立了一個全心投入坐禪修行的社群,其法脈至今未曾中斷。

時間軸:曹洞宗的崛起

  • 1200年:道元出生於京都。
  • 1223年:道元遠赴中國尋求正法。
  • 1227年:道元返日,開始教授坐禪。
  • 1244年:道元於越前國建立永平寺。
  • 1253年:道元圓寂,留下豐富深邃的著作。

只管打坐:修行的核心

「純粹坐著」的意涵

只管打坐是曹洞宗的核心。此名意指「純粹坐著」或「正中坐禪的要點」,是一種無所求的修行。

這並非為達成某種特殊境界或清空心念的方法。目的僅是全然活在當下的當下。

我們不刻意阻止思緒,而是任其來去自如,如同觀雲飄過天空。思考是心自然的活動;修行則是不被故事牽引。

無需追求平靜或喜悅的感受。坐禪本身,帶著完全的覺知,即展現了我們的佛性。

實用的初次打坐指南

以下是多年修行與教學經驗中整理的只管打坐入門指引。

  1. 調整坐姿:穩定為首要。可坐於圓墊、坐凳或椅子上。坐墊上,坐於前1/3處,膝蓋觸地,形成三點穩固支撐。椅子上,坐於前端,雙腳平放地面,脊椎挺直但不僵硬,下巴微收。

  2. 眼睛:只管打坐時,眼睛微睜。視線向下約45度,凝視前方幾尺處地面,勿專注於特定物件。此法助你保持當下,避免昏沉或走神。

  3. 雙手:結成宇宙印。右手掌心向上置於大腿上,左手掌心向上覆於右手,兩拇指輕輕相觸,形成柔和橢圓形。位置約在肚臍下方。

  4. 呼吸:不採用特殊呼吸法,保持自然呼吸。感受氣息自然進出,輕輕覺察呼吸感受,但不加控制。

  5. 心念:此為最重要環節。當思緒、情緒或感覺浮現時,僅覺察而不評判。察覺它們的存在,然後輕柔地將注意力帶回身體——脊椎的感覺、坐墊的觸感、雙手的姿勢。覺察後放下。

常見誤解

許多人誤解只管打坐,以下澄清幾點。

  • 此修行非為停止思考,而是改變與思緒的關係,使其不再主宰我們。
  • 即使坐禪時心生雜念,也非失敗。每一刻坐著,不論心境如何,都是完整的修行。關鍵在於持續出席當下。
  • 雖然有時會感到平靜,但只管打坐不僅是放鬆,而是保持警覺明晰的當下存在,而非走神。

修行即是覺悟

超越靈性目標

道元教義中最獨特之處,在於修行與覺悟本為一體,稱為「修證一如」。

在我們這個目標導向的文化中,常將禪修視為獲得某種成果的工具——減壓、平靜或未來的覺悟,猶如為了獎牌而跑步。

道元顛覆此觀念。修行非達成目標的手段,而是目標本身。更像是在跳舞,跳舞不是為了到達舞池某處,而是為了舞蹈本身。每一步都完整展現舞蹈。

同理,每一刻坐禪都完整展現你的覺悟本性。

信心的行動

只管打坐成為一種信心的實踐。這是對自身本具佛性的信心。

你不是為了成佛而坐,而是以佛的身份坐著,這是道元的教導。

這改變了一切。修行不再是自我修正的掙扎,而是肯定已然完整的自我。

不思議的「不思考」悖論

在其關於坐禪的主要著作《普勸坐禪儀》中,道元寫道:「想不思惟,如何想不思惟?非思惟也。」

這非謎題,而是直接指示。

「思惟」指充滿標籤與故事的心念;「不思惟」是試圖停止思惟,卻仍屬思惟;「非思惟」超越兩者,安住於覺知之中,尚未形成概念,正是你坐姿的心境。

曹洞宗與臨濟宗

為更了解曹洞宗,我們將其與日本另一大禪宗流派臨濟宗作比較。兩者同根異法。

比較表

特徵 曹洞宗 (Soto Zen) 臨濟宗 (Rinzai Zen)
核心修行 只管打坐 公案參究與坐禪
覺悟之路 漸進培養;修行即是覺悟。 強調頓悟的爆發(見性)。
師者角色 引導並見證弟子修行。 積極以公案挑戰弟子。
修行風格 常被形容為「農夫禪」——溫和、穩健且親切。 常被形容為「武士禪」——動態、強烈且對抗性。
名言 「學道即學自我。」— 道元 「若遇佛,當殺之。」— 臨濟

當代禪的生活實踐

生活即禪堂

道元教導,雖然坐禪為核心,其精神應延伸至生活的每一刻。禪堂不僅是空間,你的整個生活即是禪堂。

目標是將禪修中那份統一、不批判的覺察帶入日常行為。

隨處修行

以下是根據寺院與日常生活經驗,將覺察帶入生活的方式。

  • 工作禪(作務):將日常家務視為修行。洗碗時,專注洗碗。感受溫水觸手,觀察泡沫反光,聆聽碗盤聲響。勿急躁,完全投入當下。

  • 飲食正念:用餐時專心吃飯。收起手機,關掉電視。細細品味每一口,思考食物的種植、運送與烹調過程。將平凡行為轉化為連結與感恩。

  • 專注聆聽:交談時全心傾聽。勿在對方說話時預備回應。完整接納對方的話語,這是你全然在場的禮物。

  • 行禪(經行):坐禪間隙練習行禪。緩慢而有意識地行走,步伐與呼吸相應。感受雙腳觸地,這是動態的禪修。

與疑惑共處

在忙碌世界中實踐這些理念並不容易。心浮氣躁、分心與疑惑時常出現。

面對它們的方法與只管打坐相同。當察覺心念游離或感到挫折時,輕聲承認:「啊,挫折來了。」

然後不自責,溫柔地將注意力帶回當下所做之事。這種不斷溫和回歸即是修行。

重要人物與典籍

深入研究曹洞宗,有兩位重要人物不可不知。

道元禪師(1200-1253):創始人。其代表作《正法眼藏》是關於實相、時間與修行的深刻哲學論文集。

瑩山紹瑾(1264-1325):「二祖」。瑩山推廣曹洞宗於日本各地,使其更貼近一般民眾。其重要著作為《傳光錄》,記錄禪宗祖師的覺悟故事。

當下的深刻體驗

曹洞宗禪宗非信仰體系或技巧,而是邀請你發現本已存在的真實。

這是直指當下的道路,不增不減,純粹存在。

只管打坐的修行正是這條路的核心。它是簡單、徹底且強大的純粹坐著的行動。

我們誠摯邀請你找一處安靜之地,即使只有五分鐘。端坐,挺直脊椎,純粹活在當下。親身體驗這份修行。

Rotating background pattern

與您的顧客分享品牌資訊。介紹產品、發布最新消息,或熱情歡迎顧客蒞臨您的店鋪。

Feng Shui Source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