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謎題:2025年公案禪宗如何重塑您的心靈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Master Chen is a Buddhist scholar and meditation teacher who has devoted over 20 years to studying Buddhist philosophy, mindfulness practices, and helping others find inner peace through Buddhist teachings.

Follow me on

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一隻手拍掌的聲音是什麼?」

這個問題懸掛在空中,彷彿是一個無意義的謎語,意在讓人困惑。它揭示了西方大多數人對禪宗公案的誤解。

許多人以為必須找到一個巧妙的答案。但在禪宗公案中,尋找答案根本不是目的。公案更像是一種外科手術的工具,而非簡單的腦筋急轉彎。

我想帶你深入探究,不只是表面的謎題。我們將探索公案的真義——一種強而有力的工具,能耗盡你的理性思維,打破非此即彼的思考模式,並透過體驗開啟通往覺悟的直接道路。

什麼是公案?

先來看看這個詞的由來。公案(kōan,公案)一詞源自日語,進而來自中文的「公案」一詞。

這個詞在古代中國原指「公開案件」——如同一個法律案件,為未來的判決樹立標準。禪師們選擇這個詞非常謹慎。

在禪修中,公案作為一個「公開案件」,展現了開悟的心境。它透過問題、對話或行動記錄一個覺醒的瞬間。這個記錄成為學生檢驗自己理解的標準。

公案不是用來哲學辯論的。它直接指向究竟實相,繞過我們平常用來理解世界的思維過濾器。

公案與謎語的差異是根本性的,絕非微小。它們運作的方式完全不同,目標也截然不同。

邏輯謎題 / 謎語 禪宗公案
目標:找到一個巧妙且合乎邏輯的唯一答案。 目標:耗盡理性思維,達到非概念性的覺悟(見性)。
工具:運用智慧、推理與分析。 工具:運用整個身心——身體、呼吸與意識。
結果:帶來智力上的滿足感(「我解開了!」)。 結果:感知的轉變;對現實的直接且個人的體驗。
本質:封閉系統,有明確的解答。 本質:開放指標,指向無法用言語捕捉的實相。

真正的目的

為何要使用這種設計得如此令人困惑的工具?目的在於餓死我們心中最麻煩的部分:判斷心。

梵文稱之為 vikalpa。它就像我們心靈的預設作業系統,不斷將現實切割成對立的兩極。

它給萬物貼標籤:好或壞、對或錯、神聖或平凡、自我或他者、主體或客體。

我們一生都活在這個判斷的網格中。「我喜歡這種感覺,我討厭那種感覺。」、「這是我,那是世界。」、「這是成功,那是失敗。」

禪修指出,這種不斷的分別心造成我們的焦慮與痛苦,佛教稱之為苦(dukkha)。我們不停追逐標籤為「好」的事物,逃避標籤為「壞」的事物。

公案就是投入這台機器的砂石。

它給判斷心無法處理的資料。就像問計算機:「數字七是什麼顏色?」系統無法處理這個問題,陷入停滯。

公案天生就是邏輯無法消化的。它呈現一種情境,讓我們認為不可能同時成立的概念——如「是」與「非」,或「動」與「靜」——同時為真。

當有人專注於公案時,會產生一種稱為「大疑」(daigi)的狀態。

這不是不相信的懷疑,而是一種深刻、充滿能量、全然投入的質疑狀態。心靈如同壓力鍋般沸騰。

這個過程非常令人挫折。修行者會反覆思考公案,傾盡腦力。他們會嘗試巧妙的答案、哲學觀念和詩意的意象。

每一次嘗試都失敗。這正是重點所在。

持續的努力,加上公案的不合邏輯,最終導致心智完全疲憊。理性思維終於放棄,臣服了。

在放手的那一刻,當忙碌的理智沉寂時,另一種認知得以浮現。這是一種直接、直覺、超越概念的知曉,閃現於意識之中。

這就是見性或悟道。整個修行的目標即是創造這個「啊哈!」的瞬間。

如何與公案共修

理解理論是一回事,實際修行又是另一回事。究竟如何「與公案共修」?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我們不是去思考公案,而是嘗試與它合一。這個過程是吸收,而非分析。

雖然在正式的禪宗公案傳統中,老師會指導具體細節,但內在過程遵循一條大致路徑。

首先,你會接到一個公案。傳統上,禪師會在學生準備好接受這種嚴苛修行時,給予特定的公案。

接著,你學會「持守」這個問題。在坐禪(zazen)時,乃至日常生活中,你輕柔地將公案的核心問題保持在心頭。

以「無」公案為例,問題就是「無」。不是「無是什麼意思?」而是單純「無」的聲音與感受。對於「一隻手的聲音」,問題是「這是什麼聲音?」

第三階段是與公案共處。它成為你日常生活中潛伏的低語。洗碗、走路、與朋友交談時,問題始終伴隨左右。

當理智試圖解答——「一隻手的聲音是寂靜!」或「無代表空!」——你只是察覺這些念頭,放下它們,回到純粹的問題本身。

這時,感受的體驗開始了。起初是好奇,隨後轉為日益增長的挫折感。

你感覺被一堵無法移動的牆壁壓迫。心靈急速運轉,尋找出口、解答,或任何能緩解問題壓力的方式。你可能強烈想放棄,或認為這是胡說八道。

這種激烈的掙扎並不代表你做錯了。這正是修行之路。內心的摩擦之火燒盡層層思維。

突破,見性,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答案」。它是一種突然且徹底的視角轉換。往往不是在努力時出現,而是在完全疲憊、心靈終於放下問題的瞬間。

這就像「啪」的一聲。緊張感不是轉化為新的思維,而是直接見到現實本來面目,沒有心靈貼上的標籤。這是一種體驗,而非結論。

兩個著名的公案

為了讓這個過程更清楚,我們來看看兩個著名的公案如何運作。

第一個例子是常見的入門公案「趙州狗子」。

公案是:有位僧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佛性嗎?」趙州回答:「無!」

(中文中,「無」字意指「沒有」,但此處用來切斷問題的根本。)

心靈陷阱立刻出現。佛教教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為何禪師說「無」?心靈陷入是與非、教義與禪師話語的拉鋸。這正是公案設下的二元思維陷阱。

真正的修行與狗或佛性無關。修行是忘記僧人、忘記狗、忘記佛性。修行是成為「無」。

修行者吸入「無」,呼出「無」,讓單一的「無」聲充滿整個覺知,排除所有其他念頭。「無」聲成為一把利劍,斬斷無盡的心念,直到問題本身消融。

第二個例子是白隱的「一手之聲」。

公案問:「你知道雙手拍掌的聲音,那麼,一隻手的聲音是什麼?」

心靈陷阱是試圖想像一隻手能發出的物理聲音。是空氣的呼嘯?耳中的血流聲?還是寂靜?這些都是理性心試圖解決外在問題的巧思產物。

真正的修行是看見公案並非在問你所感知的事物。它直接指向感知者本身。它迫使你尋找聽覺的源頭——那個寂靜、覺知的空間,雙手拍掌的聲音與「一手之聲」皆在此顯現。

公案將你的注意力徹底轉向,遠離世界中的物件,指向覺察這些物件的主體。所謂「答案」不是聲音,而是對這個永恆存在、寂靜覺知的直接認識。

指月之指

最終,公案不是謎語要解答,而是一種體驗工具,旨在短路理性思維,瓦解分離自我的幻象。

一句經典禪語完美詮釋此意:「教法如指月,莫把指頭當作月亮。」

公案就是那根指頭。

它的目的不是讓人欣賞、分析或理智理解。它唯一的功能是引導你的目光離開指頭本身——離開文字與概念——轉向你自身真實本性的直接、明亮且永恆存在的實相。

Rotating background pattern

與您的顧客分享品牌資訊。介紹產品、發布最新消息,或熱情歡迎顧客蒞臨您的店鋪。

Feng Shui Source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