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詢問「禪宗的創始人」時,這其實反映了一種西方的思維模式。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只有一個名字或一個日期。
禪宗並不像公司有執行長,或運動有唯一的發明者那樣擁有「創始人」。它的核心價值在於一條不間斷的教法傳承,直接由師徒相傳。
最常被稱為創始人的人物是菩提達摩,他將一種專注的禪修方式帶入中國,人們尊稱他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但他所承襲的法脈並非始於他,而是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佛陀本人——釋迦牟尼。理解這條傳承脈絡,有助於我們更深入認識禪宗。
源頭之流:釋迦牟尼佛與拈花微笑
要尋找禪宗真正的起源,我們必須回到公元前五世紀的印度,回到那位成為佛陀的聖者。
言語之外的起源
所有佛教教義的根源,包括禪宗,皆來自於釋迦牟尼佛(生於悉達多·喬達摩)。他的覺悟經驗是整個傳統的泉源。
禪宗特別強調他教法中無法用言語或文字完全表達的部分。
拈花微笑
這種重視體現在禪宗的創始故事中:拈花微笑。
故事描述佛陀在靈鷲山對弟子們講法時,沒有說話,只是舉起一朵花。
眾僧困惑不解,唯有一位僧人——摩訶迦葉——會心一笑。佛陀隨即宣稱摩訶迦葉已領受了真正的法心,即「真法眼藏」。
這一刻展現了禪宗的核心理念:覺悟的心印直接從心傳心,超越了教義文字。對禪宗弟子而言,這不僅是神話故事,更提醒他們真正的領悟,或稱見性,是內心的體驗,非書本所能完全傳達。
這個理念被濃縮在禪宗著名的四句偈中:
「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此事件標誌著禪宗法脈的開始,摩訶迦葉成為佛陀之後的第一位人間祖師。
不斷傳承:二十八祖印度祖師
從拈花微笑開始的智慧傳遞並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形成了一條活生生的覺悟心印相傳的法脈鏈。
什麼是祖師?
在此脈絡中,祖師(梵語:ācārya)並非統治者,而是守護者。每位祖師都直接承襲前師的法,親證同一真理,並將其傳承下去。
這種傳承觀念極為重要,確保教法真實且生動,基於親身體驗而非僅是理論。
從摩訶迦葉到菩提達摩
根據禪宗傳統,印度共有二十七位祖師繼承摩訶迦葉的教法,彼此相承,形成跨越數世紀的精神橋樑。
第廿八位祖師是菩提達摩,他被託付將這份直接的教法帶出印度。
這條傳承可簡化為:
- 源頭:釋迦牟尼佛
- 第一祖師:摩訶迦葉
- 第二祖師:阿難
- …(完整名單冗長,主要涵蓋法脈傳承的師承關係)
- 第二十七祖師:般若多羅
- 第二十八祖師:菩提達摩(將教法傳入中國)
菩提達摩的傳法之旅是轉折點,將印度佛教法脈轉化為遍及東亞的禪宗傳統。
菩提達摩:禪宗的象徵
雖非終極創始人,菩提達摩無疑是使禪宗成為獨特宗派的關鍵人物。他抵達中國,開啟了禪宗的新篇章。
東渡之路
約在公元五、六世紀,菩提達摩從印度來到中國。當時中國佛教多偏重經典翻譯與理論辯論。
菩提達摩帶來了不同的修行方式,即稱為禪(梵語dhyāna,意為禪定)的實踐佛教。這個禪宗學派後來成為禪的代名詞。
他的到來與教法記載於後世文獻,尤以宋代(公元1004年)編纂的《景德傳燈錄》最為著名,該書確立了菩提達摩作為初祖的地位,並記錄了禪宗法脈故事。
傳說與史實
菩提達摩身上流傳著許多傳說與歷史事實交織的故事。這些傳說是強而有力的教學工具,但了解哪些屬於史實、哪些屬於傳說,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他。
傳說展現了他教法的精神,而史實則為其奠定現實基礎。
傳說 | 歷史觀點 |
---|---|
他凝視洞壁九年,專注到雙腿萎縮。 | 此故事象徵他堅持不懈的禪坐修行,即所謂的坐禪或「壁觀」(bìguān)。九年之說可能是為了強調他的毅力。 |
他在少林寺創立功夫以強化僧人。 | 這是廣為流傳但錯誤的傳說。多數武術史學家認為此說是後世為少林武術賦予神聖起源而杜撰。菩提達摩專注於禪修,非武術訓練。 |
他因禪坐昏沉,憤而剝下眼皮,眼皮落地後長出第一株茶樹。 | 這是民間故事,詩意地說明禪寺與茶的深厚淵源。僧人長期禪坐時常飲茶以提神。 |
這些傳說雖非史實,卻仍具教化意義,傳達禪宗核心價值:堅持、紀律,以及將日常生活化為修行之道。
核心教義
撇開傳說,菩提達摩的真實教導深遠,塑造了禪宗的未來。
他特別重視《楞伽經》,該經闡述「佛性」——眾生內在皆具的覺悟潛能,成為禪宗思想的基石。
他的教法著名地總結為「二入四行」:二入指理入與行入。
理入是透過信解與學習,直接體悟眾生皆具純淨佛性,唯被妄想覆蓋。
行入則是實踐四種方法:忍受苦難、隨緣應變、不求所求、依法而行。此架構為弟子提供明確且實用的修行路徑。
最終,菩提達摩的訊息簡單卻激進:停止向外尋求。覺悟非來自繁複儀式或遙遠天界,而是內觀自心,直接體驗真如本性。
在中國及其他地區的傳承
菩提達摩種下了種子。在中國道教與既有佛教思想的沃土中,這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
中國六祖
禪宗法脈在中國由後續五位祖師繼續傳承。這條傳承線與印度法脈同樣是禪宗歷史的核心。
其中最著名的是六祖慧能(638-713)。他出身貧寒、未受教育,卻成為祖師,勝過許多資深學僧,成為禪宗經典故事。
慧能的教導記錄於《壇經》,強調頓悟與禪定(般若)與智慧(禪那)的合一。他的影響深遠,幾乎所有後來禪宗流派皆追溯其法脈。
傳入日本
經過數世紀,禪宗在中國蓬勃發展,形成多個流派。最終,這股修行之流跨海傳入日本,「禪」一詞由此誕生。
此時「創始人」的問題變得複雜。雖然菩提達摩是整個傳統的初祖,但各大禪宗流派的創立者是後來的日本高僧。他們並非禪宗的發明者,而是將禪宗傳入日本並建立其根基。
兩大著名流派及其創始人為:
-
榮西(1141–1215):日本僧人,曾赴中國學習,回國後創立臨濟宗。臨濟禪以嚴謹運用公案(悖論謎語)及強調頓悟(見性)聞名。
-
道元(1200–1253):另一位赴中國求法的日本僧人,回國後創立曹洞宗。曹洞禪強調只管打坐,即禪坐本身即是佛性之直接展現,而非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
這兩位大師榮西與道元被尊為日本各自流派的創始人,但他們自認為是傳承者,皆追溯法脈至中國祖師,最終回溯至慧能、菩提達摩及釋迦牟尼佛。
如河流般的傳承,而非建築物
最後,問「禪宗的創始人是誰」就像問「密西西比河是誰創造的」一樣。
這個問題誤解了禪宗的本質。河流不是建造出來的,而是流動的。它有源頭、主流及分支,流向新的土地。
禪宗的源頭是釋迦牟尼佛的覺悟體驗。
承載這份體驗穿越時空的主流,是由二十八位印度祖師組成的法脈。
開拓這條河流新路徑的關鍵人物是菩提達摩。他不是源頭,而是將法水引入中國,讓禪宗展現出嶄新面貌的重要傳承者。
隨後,慧能等祖師深化了這條主流,而榮西、道元等大師則將其引入日本,持續滋養著今日的禪修者。
菩提達摩的角色並非西方意義上的創始人,而是中國禪宗的初祖,是古老法脈中關鍵的環節,具有深遠的歷史與精神意義。
理解這種傳承觀念,能極大豐富現代禪修的體驗。它將每一位坐在禪堂蒲團上、家中椅子上或公園長椅上的禪修者,連結到兩千五百年前的人類覺悟之流。這是一條活生生的傳承,至今仍在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