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禪宗並不相信像亞伯拉罕諸教那樣的個人創造神。禪宗的核心是非神論的。
不過,禪宗並非無神論。它並不著重於否認神的存在,而是認為外在的至高存在並非禪宗修行或覺悟的核心。
禪宗的視角與其他宗教不同。它不向外尋求神明的答案或救贖,而是指向內在,尋找你自身的佛性——那本來清淨覺醒的心,正是你的真實自我。
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我會說明禪宗真正關注的是什麼,禪宗如何看待終極實相,與西方對神的觀念有何不同,以及這對你的靈性旅程意味著什麼。
釐清問題
當人們問禪宗是否相信神時,通常指的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中對神的理解。我們需要明確這個概念的涵義。
這種神的概念有幾個重要特徵:神被視為唯一的至高存在,凌駕於萬物之上。祂創造了宇宙和其中的一切。
人們可以向這位神祈禱,與祂建立關係,並相信祂會介入人間事務。這位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且無所不在。
在許多傳統中,神也制定道德規範,並根據人的行為與信仰來審判人類。理解這一定義,有助於我們明白禪宗為何有如此不同的運作方式。
禪宗的核心
禪宗建立在直接體驗之上,而非信仰。因此我們稱之為非神論;是否存在創造神的問題被視為偏離修行重點的干擾。
歷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在被問及宇宙起源等重大問題時,選擇保持沉默。他認為這些問題會分散人們結束苦難的緊迫任務。禪宗沿襲這種務實的態度。
禪宗不談神,而是談佛性(Busshō)。這是關鍵概念,指的是所有眾生內在具足的覺悟潛能。你不必從外界獲得它,因為它本來就是你內在的本質。
常見的比喻是佛性如同一面完美的鏡子。你的真我本自清明光潔,但被無明、貪欲和瞋恨的塵埃覆蓋,這些心靈的煩惱造成痛苦。禪修的過程就是清除這些塵埃。
目標不是去信仰這面鏡子,而是親自見到它。這種見性稱為見性(kenshō),意即「見到自性」,是一種直接且個人的體驗。
主要的修行方法是坐禪(zazen)。坐禪是靜坐觀察自心,體驗現實本來面目,不加評判或複雜思考的修行。
禪師道元曾說:「學佛道者即學自性,學自性者即忘自性,忘自性者即由萬物而活。」
這展現的是一條探索之路,而非崇拜之路。
終極實相的比較
為了清楚說明差異,我們將神的觀念與禪宗的佛性或終極實相做比較。這兩種觀點從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待存在。
屬性 | 有神論神(亞伯拉罕諸教觀點) | 禪宗的終極實相(佛性) |
---|---|---|
本質 | 獨立且具人格的存在,與創造物分離。 | 一切存在的內在、無人格本質,非分離。 |
所在位置 | 外在(「天上」或超越世界)。 | 內在,存在於每個有情眾生及萬法之中。 |
關係 | 崇拜、祈禱與懇求(創造者與被造物)。 | 覺悟、發現與直接體驗(自我觀察自我)。 |
宇宙起源 | 由神的意志創造。 | 因緣生起(緣起法),「第一因」問題通常被擱置。 |
救贖/解脫 | 依靠神的恩典、信仰或遵守神律而獲得。 | 透過自身努力、覺悟與修行達成。 |
人類角色 | 侍奉、愛戴並服從神。 | 覺醒自身真實且覺悟的本性。 |
從祈禱到修行
這引出一個重要問題:既然沒有神可祈求幫助,禪修者如何面對人生的巨大苦難與挑戰?
答案在於根本的態度轉變。修行者不再向外尋求幫助,而是轉向內心。
主要的依靠成為坐禪本身。許多人誤解坐禪,認為是讓心空無或強迫停止思考。其實,坐禪是穩定且覺知地靜坐,觀察任何浮現的念頭、情緒、記憶與身體感受,而不被牽動。
這對修行者帶來根本改變。面對危機時,不再問「為什麼是我,神啊?」而是轉向「這恐懼感是什麼?我身體哪裡感受到它?這念頭究竟是怎樣的?」
不再尋求外在救援,而是以勇敢的好奇心面對問題。這不會讓問題憑空消失,但改變了你與問題的關係。你不再讓自己的反應加劇痛苦,從而減輕苦難,即使身處困境也能找到內心的寧靜。
你不必孤軍奮戰。修行路上有老師(老師)與僧團(僧伽)的支持。老師指導你,指出盲點,鼓勵你;僧團則是理解挑戰與成就的同修群體。這種人際連結構成修行的基礎。
某些禪宗流派,如臨濟宗,還會使用公案。公案是難解的謎語或故事,例如「一手拍掌聲是什麼?」公案不靠邏輯解答,而是讓思維疲乏,迫使心智放棄依賴簡單答案,突破至直接的覺悟。
有神論者能修禪嗎?
鑑於這些差異,有神論者能否修禪?
直接回答是可以。禪修,尤其是正念與坐禪,對任何人開放,無論其宗教信仰為何。
重要的是區分禪修方法與禪宗哲學。你可以運用靜坐、正念呼吸與當下覺察的技巧,深化自己的靈性道路,無論那是什麼。禪坐墊是普世探究的場所。
歷史上有許多成功的例子。特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一位特拉普派修士,是基督教與禪宗對話的先驅,發現兩者沉思傳統的深刻相似。禪師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常用基督教的「天國」概念幫助西方聽眾理解佛教的「涅槃」,顯示直接體驗的語言能跨越宗教界限。
對信仰者而言,既有挑戰也有深刻連結。
挑戰可能在於禪宗強調自我解脫,似乎與依靠神恩救贖的信念相抵觸。這是每個人必須透過修行自行解開的哲學難題。
然而,連結也很深刻。坐禪中培養的當下覺察與非評判態度,能轉化一個人的祈禱生活。祈禱不再只是祈求,而是深沉的無言交流——一種傾聽而非言說的狀態。
如果你正處於這樣的情況,建議這樣開始:
- 今天就開始練習坐禪與正念。
- 專注於修行的直接體驗,而非一開始就解決所有哲學矛盾。
- 讓理解自然成長,讓修行本身成為你的老師。
結語:直接體驗
再次回答我們的原始問題:「禪宗相信神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不是否認,而是表示禪宗的焦點不同。
這條道路不是信仰外在神明,而是直接親近體驗我們自身的佛性。這是一段從問「該信什麼」到體驗「真實是什麼」的旅程。
禪宗提供了一套深刻且經過驗證的自我探索工具。這些工具對任何有勇氣與好奇心,願意靜坐、安住並向內觀照的人都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