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支柱
儒家思想的核心匯集於跨越兩千五百多年的經典著作中,這些重要的儒家經典被稱為「四書五經」(四書五經,Sìshū Wǔjīng)。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479年)並非神祇或先知,而是一位塑造東亞文明的思想家。他對於正確生活與良善治國的見解,歷經千年依然深具影響力。
這些經典教導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並建立公平的社會。它們以永恆的智慧指引著學生、學者與統治者數世紀。
要理解這套經典,我們需分別探究其兩大部分。較早的五經奠定基礎,而四書則包含儒家思想的核心教義。
這套典籍主要分為兩組:
- 五經(Wǔjīng):孔子編訂或注解的古代中國經典。
- 四書(Sìshū):由學者朱熹整理的宋代理學重要讀本。
古老的根基
五經是中國最古老且基礎的文獻,這些著作多半成書於孔子之前,他視其為古代聖賢智慧的結晶。
孔子將這些經典傳授給弟子,並對其教義深表敬重。人們相信他曾編輯並加入自己的見解,促使這些經典得以流傳後世。
這五部經典涵蓋詩歌、歷史等多元主題,呈現古人對世界的完整認知。
經典(英文) | 經典(拼音) | 核心內容 | 孔子所扮演的角色 |
---|---|---|---|
易經 | I Ching (Yì Jīng) | 基於六十四卦的占卜手冊,探討宇宙觀與變化哲學。 | 撰寫注解(「十翼」),增添哲學深度。 |
書經 | Shu Jīng | 古代君王與官員的演講與紀錄,展現良善治國典範。 | 編輯與整理者。 |
詩經 | Shi Jīng | 收錄三百零五首詩歌與民謠,反映民間生活、情感與禮儀。 | 選擇並編排詩集。 |
禮記 | Lǐ Jì | 詳述社會禮儀、政府行政與典禮規範。 | 編輯與注解者。 |
春秋 | Chūnqiū | 孔子故鄉魯國的編年史,以含蓄文字讚揚或批評君主。 | 作者。 |
易經起初是一本占卜指南,其六十四個符號系統幫助人們尋求未來的指引。
書經收錄早期中國君主的演說與紀錄,對孔子而言,這些不僅是古老故事,更是展現君主德行如何影響國家的典範。
詩經包含三百零五首詩歌,涵蓋生活各面向。孔子重視這些詩歌,因為它們幫助人們理解他人情感,並反映百姓真實想法。
禮記指導人們在各種場合的行為規範,涵蓋從國家大典到日常家庭生活及喪葬禮俗。
春秋是唯一被認為由孔子親自撰寫的經典,這部史書以謹慎用詞讚揚賢君,批評昏君。
學習的核心
五經奠定了古老基礎,而四書則成為七百多年來儒家思想的主要入門。這套較小的選集由重要學者朱熹(1130-1200年)整理而成。
他挑選這四部經典,為道德修養鋪設明確路徑。從十四世紀至二十世紀初,這些書籍是中國科舉考試的根基。
首先是大學,一篇短文闡述世界和平始於個人修養,描述八個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次是中庸,談論平衡與和諧,將「道」視為貫穿宇宙萬物的道德法則。
第三且最核心的是論語,收錄孔子的言行與短篇故事,讓我們直接窺見孔子的教誨。
第四是孟子,記錄約孔子百年後哲學家的教導。孟子主張人性本善,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
讀者的旅程
對初學儒家哲學者而言,這些經典可能顯得艱澀。語言古老,文化背景距今千年。
建議先從論語開始,短章節便於分段閱讀,直接介紹孔子思想。
接著閱讀孟子,孟子以清晰論述與實例深化孔子理念。
理解基礎後,再研讀大學與中庸,這兩部短文探討更宏觀的宇宙與人生課題。
五經則應最後且謹慎閱讀,建議從詩經開始,其詩歌提供對人性與社會生活的永恆洞見。
持久的影響力
這些古老的儒家經典至今仍具重要意義。其思想深植東亞文化,並日益影響全球倫理、治理與教育的討論。
在現代商業中,儒家強調人際關係與信任,塑造企業文化。中國社會重視長期信賴勝於契約精神,正源自論語與禮記的理念。
在政府層面,這些經典依然具影響力。孟子提出的「德治」理念,認為政府的統治權來自其德行與對人民的關懷,持續發揮作用。
或許最明顯的影響是在教育領域。大學中「學而時習之」的精神,激勵許多社會持續追求自我成長與學習。
活生生的智慧
四書五經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基石,合而為一,提供完整的系統,幫助我們理解個人、家庭與社會的角色。
這些儒家著作始於古老智慧,聚焦於最重要的價值,呈現一幅有意義人生的全貌。
這些經典不僅是古老文獻,更是兩千五百年來關於人性、共處與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對話,對任何探尋人生根本問題的人都具深遠價值。
0 則留言